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红发女人》的心井幽泉

2018-08-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李婉
  帕慕克新书《红发女人》,是部十一万字的小说,从1980年代伊斯坦布尔的掘井手艺写起:父亲意外地离开家庭,少年杰姆为了生计和学业,来到伊斯坦布尔郊区小镇跟随马哈茂德师傅一起挖井。水源迟迟没有出现,杰姆却被帐篷剧场里的一位红发女人所迷住了。
  仔细阅读,我渐渐感受到挖井历程的特殊之处。正如小说所描述的,随着井壁的垒砌不断深入地心,主人公也仿佛是不断接近“安拉和天使的所在”。信念,便是在深渊面前克服恐惧。
  古老挖井手艺的缓慢、艰辛和危险,要求相互配合的工人之间具有绝对的信任,水源的稀缺程度也决定了挖井人的重要地位和这项珍贵技艺所带来的权威。这种亲密关系以及它赋予强势一方的权力,以及想要取悦某人而衍生的服从心理,恰恰是一直萦绕在帕慕克心中的主题。
  帕慕克曾在访谈中谈到创作这部小说的缘起——三十年前,他就在自家门口遇到了一对挖井人师徒,帕慕克看到,这位师傅对徒弟十分关照,几乎无微不至,当然,徒弟也必须完全服从师傅的指挥。这种关系无疑与帕慕克自己的人生经验构成了鲜明对比:他的父亲在家里并未扮演权威的形象,对儿子并不多加干涉,甚至常常缺席,完全是一个西化的开明家长。甚至,与书中杰姆的父亲阿肯一样——帕慕克的父亲也曾突然离开妻儿,一个人去别处生活。
  帕慕克几乎在每一部小说里都包含着对于父子关系的思考。我们往往看到一个相信阿塔图尔克主义、相信现代价值的父亲,和一个更为贫穷也更为激进的、笃信宗教的儿子,或者反过来——无论是具有强烈陀思妥耶夫斯基气质的《寂静的房子》,还是更加轻快华丽的《新人生》,实际上都写到了两代人之间在政治、宗教信仰方面的种种差异,写到了土耳其现代化进程中,以父子冲突的形式而表现出来的激烈矛盾和幽灵重现般的历史轮回。
  “挖井”的意象,也同样指向了小说写作本身。帕慕克以土耳其谚语“以针挖井”来形容写作。对帕慕克而言,成为作家,更多地意味着耐心和执着,而非灵光乍现的瞬间。说故事人也应当是一个不断累积经验的手艺人。   如果说,历史学如同地质学的分析,那么将小说的工作比作挖井,便更显得妥帖。历史需要考察前因后果,或者记录层层演进的趋势,而小说则直接掘入记忆中隐而不现的幽暗地带。在《红发女人》中,帕慕克改变了以往语速迅疾、铺采摛文的风格,繁复的叙事声音被更为放松的语调所替代,篇幅不长,却在人心中徘徊不去。于是,《红发女人》中的持续挖掘与骤然翻转,不仅构成了关于寻找自我的故事,也同样展示了关于写作本身的写作、关于小说本身的小说。小说中杰姆的父亲阿肯、杰姆和他的儿子恩维尔都想要成为作家,正如同帕慕克和他自己的父亲一样。他们在写作中不断地成为另一个人,不断地生活在另一个人体内。但正是那强烈的、成为自己的愿望,使小说家不断地讲述别人的故事。
  《红发女人》
  [土耳其] 帕慕克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