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修真身不如奉好茶

2018-08-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夏丽柠
  《一叶秋》,是台湾作家张大春“春夏秋冬”系列的第三部。与之前写市井民俗的《春灯公子》和讲官场百态的《战夏阳》相比,这本书虽多了些怪力乱神的气质,却有道不尽的人生百转千回。乍读起来,颇有点“新聊斋”问世的兴味。
  本书收录的十二个故事,粗略字面,的确很“聊斋”。但作为一个会思考的小说家,张大春绝不会按部就班地跟着前辈的履迹行进。他在自序里说,动笔之前,阅读了大量笔记体小说,并一直在思考:小说于何处发生?小说与诗的关系是什么?得出了结论:小说的发生,都属意料之外。写小说,便是故事本身在讲故事。
  张大春主张读小说不要拘泥文本,要仔细琢磨,捡拾散落在情节里的碎片重新组合,也许由此会发现故事之外,别有洞天。这种思考引发了他对小说体例的创新,也大抵泄露了这本故事集里的巧妙机关。十二个故事看似毫无关联,却用每个故事之后的一段“节外生枝”,书里称为“榫头”,串成了一条独特的话外音,意在启发读者故事之外另有隐情的有趣想象。
  第一篇《吴大刀》虽说有点像蒲松龄,但绝对是张大春式的“说书”。讲的是浮浪子吴杏言,阴差阳错地娶了节度使李怀仙家的老生女。适逢吐蕃大举入侵中原,浮浪子挺身而走,率军抗敌。怎奈身无德性,只剩诡计。仅用一把大刀,便逼退了强寇。那是把什么样的大刀?浮浪子又怎么哄骗过关的?张大春在故事结尾自然揭开谜底。
  但附后的“榫头”里做的一番延展与释意,却道出了作者的真实心机。山东济南懋德堂老张家有本家传故事集“一叶秋”。张家的故事也说到了吴杏言,只不过后面还有一个有样学样的浮浪子汪十七。两人身世相同,相互映照,可见世态炎凉,官场深邃。正如张家祖奶奶所说,“熟了人情生了官”。言下之意,“一旦洞彻人情事理,一定会远离公共事务!”你看,祖奶奶是多么心性通达。
  老太太的话,让我们不由得又想起了蒲松龄。他的一生只写妖狐鬼怪,却意在嘲讽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每个故事背后,都匿藏了最黑暗的人性。张大春也写妖,本书中有不少人鬼间斗智斗勇,亦正亦邪的故事。但出彩的不在故事情节,而在张家老奶奶的点评。有人说老狐存慧根,修炼千年,聪明绝顶。老奶奶记忆力惊人,晚辈们开玩笑说老奶奶也可修得真身。谁知老太太竟不以为然,反唇相讥,“修真身不如奉好茶,解人道路之渴,连这个也要我叨念吗?”老奶奶的智慧,绝不逊于狐仙。
  文学博士蔡小容说,“好的小说家都不可能是纯洁之人,他必须心中有鬼。毕飞宇小说里的人心世相,读起来总令人心中升起一股寒意。”可张大春借自家老奶奶的嘴,倒是把这“鬼”给说破了。心心念念吃茶去,张大春连写起鬼来,都这么佛系。一部《一叶秋》,知微而见著,这便是小说家的魅力所在。
  《一叶秋》
  张大春 著
  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