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纵深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山青校园

小活动映射办学大格局

2018-06-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赵玉亮
    本 报 记 者 王桂利

  6月14日下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艺术馆迎来了“大集”。来自莱芜市的40多名莱芜梆子地方戏演职人员和10多名雕刻、布艺、画作非遗传承人在这里搭起戏台、拉开场子,现场展示非遗技艺,吸引了数百名师生观看、交流。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刘绍芹介绍,这项活动让学生们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当代大学生了解非遗文化、认识非遗文化魅力、唤醒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下午2点,随着铿锵有力的鼓声响起,艺术馆排练厅莱芜梆子傀儡戏演出拉开帷幕。《狸猫换太子》《程咬金招亲》等莱芜棒子折子戏和傀儡戏相继开演,无论是假声翻高的男腔“立嗓”,还是尾音翻高八度女腔“讴腔”,旋律朴实、清亮高昂的流畅行腔,再加上精致的化妆、华美的戏服,立即调动起了现场师生的兴致。
  师生们的热情让莱芜贾家洼傀儡戏剧团80岁的老演员李长坤看到了非遗的希望和未来,他说:“莱芜梆子进校园以往我也参加了几次,感觉对我们地方戏的传承传播并没有明显的帮助;但是今天在这里我看到了希望,你看这么火爆的场面,从师生们观看表演的神情和反应看,我们的演出打动了他们,很欣慰……”
  在演出的间隙,文化传播学院教师孙晓彦对身边的同事说:“莱芜梆子听起来太美了,《狸猫换太子》我都听得流泪了!”
  艺术设计学院的一名男同学说:“平生第一次看莱芜梆子的演出,很震撼也很喜欢。我以后会长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它们能被更多人所认识和喜欢。”
  刘绍芹说,近年来,文化传播学院把地域文化传承传播与应用型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相结合,把田野当课堂,先后组织师生30多次、近500人次深入古村落开展传统文化、人文现实的资源普查和文化影像创作活动,拍摄乡村文化资源影像素材1万多分钟,组织莱芜影像大赛一次,创作文化影像作品20多部,做音视图文一体化传播的公众号推文60多期,打造出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
  得益于地域文化传播实践与研究,近年来,文化传播学院先后取得国家重大社科委托项目3项,山东省社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高层次学术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