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纵深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样本

济南市市中区6.8万名学生享受到更有品质的教育

2018-06-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王原
    本报通讯员 李艳 董国华

  20个教育集团、4个特色联盟、4个集团链带动新建学校、城郊学校、薄弱学校共同发展,北部老城区优质资源、中部新建居住区新增资源和南部城郊地区潜力资源相互融合……5年时间,济南市市中区累计投入专项资金6000万元,全区6.8万名居民子女在家门口享受到了更有品质的教育。
打破“三堵墙”,建立新格局
  在6月4日下午济南市教育局召开的现场交流会上,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刘绍辉说,全区80所学校,30所是城郊农村校,校际差别大。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人口剧增,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大幅增加。“差异就是资源,挑战就是机遇。市中教育要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市中区以2013年全区义务教育验收达标为契机,率先尝试推动集团化办学。
  集团化办学,在市中区是一项民生工程、政府工程。济南市市中区委书记宋永祥介绍,市中区制订了“举全区之力办全国一流教育”的目标,“全国一流的教育”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师为魂、二是质量为本、三是均衡为基、四是特色为要。他说,近年市中区财政收入的1/4投向教育;2017年,在财政供养新增人员中,教师占了85%,新增教师504人。集团化办学是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区政府以红头文件的方式印发,每年专项经费由1000万元涨至1500万元……
  市中区集团化办学有破有立,打破了“三堵墙”:一是破除了学校之间的“资源墙”,让校际间人、财、物正向流动成为可能;二是集团理事长头脑中的“理念墙”被打破,从带领“一路人马”的掌旗手成长为掌控“兵团作战”的指挥官;三是教师观念上保守的“思维墙”被冲破。集团校区之间建立了三种新关系:呵护与传承的母子关系,帮衬与学习的兄弟关系,竞争与合作的伙伴关系。
  南上山集团理事长王红林介绍,比如评职称,“名额不够,僧多粥少”过去在校内是个大难题,但在集团内就更容易统筹,而且因为有新增教师或有新建校,职称名额总量也增加了,集团理事长解决教师职称问题变得“游刃有余”。
搭建新平台,推动新转型
  针对集团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才资源稀释”问题,市中区启动教育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引进顶尖教育培训资源。国内,市中区与北京、上海、台湾、杭州等地建立教育联系。在全国打造了浙大、北师大、华东师大、中央美院、中央音乐学院等近10所高校师训基地,安排教师团队高频次外出学习,“2013年,全区教师外出培训只有500人次,而2017年参与外出培训教师达到7000余人次。”刘绍辉说。
  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优秀理事长、校长团队得到锻炼培养,带动一大批优秀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近年来,配合义务教育达标验收,全区新进年轻教师大批增加,市中区抓住新进教师3年—5年的“黄金成长期”,加大培养、帮带、交流力度。
  在各类活动中,市中区还秉承“让学生站教育中央”的理念,致力于培养“身心两健、气质独特”的市中学子。艺术方面,连续四年推进全员参与的班级文化艺术节,保证每个班级的每位学生上台展示,人人是主角。体育方面,改革运动会的参与形式,承办第十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现场展示暨研讨会,展示体育课程项目25种,参与学生8120人,首次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三大学段。
星火燎原,推动高位优质均衡
  集团化办学是否削峰填谷?优质教育资源会否被稀释?集团校导致同质化?纬二教育集团理事长烟文英认为,集团“文化”就像集团“肌体”中的血液,将“血液”中的营养,输送到集团每个校区,让师生们感受到了集团优秀文化的滋养,各集团学校形成了共有文化特征,同时又各有特质,百花齐放、各具风采。
  在经十一教育集团,经十一路小学与陡沟小学每年要互换1/3师资,陡沟小学所有教师到经十一路小学轮训至少一遍。今年经十一教育集团6名学生荣获“中国科学院小院士”称号,其中3位来自陡沟小学。
  自2013年以来,市中区集团化办学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真正实现了“新建校办一所成一所,薄弱校改一所强一所,城郊校抓一点带一片”的改革目标。全区形成以“育英中学、实验初中、二十七中、十四中”为核心“四核四圈”优质布局,“北部示范圈—中部拓展圈—南部生力圈—西部突进圈”四条优质资源带初步形成。在全市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13项指标中,市中区有11项全市第一。
  济南市教育局局长王品木认为,集团化办学“市中样本”有六个突出特点:探索起步早;县域全覆盖;机制动力足;推进模式多;内涵品质高;社会效果好。集团化办学已经形成了政府、教育的合力,赢得了社会、家长的赞誉,让辖区所有城乡学校学生实实在在地受益,也成为市中教育、济南教育的一个品牌,走在了全省前列,在全国范围具有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