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传统文化在这里

2018-05-0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强词有理
    □ 流 沙
  清明前一天的下午开始,杭州各个出城口出现大堵车。有位朋友在微信上说,平时20分钟的出城时间,结果花了将近5个小时。
  我说这多出来的4个多小时,就是传统文化。
  你有没有发现,传统文化正在以一种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的方式归来,越来越抵达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包括那些生活在城里,不知四季轮回的都市人。春分那天,我在杭州一家大型的商业综合体里,看到餐馆打出了“咬春餐”广告,说是它们的食材配送距离不会超过50公里。在都市流光溢彩综合体里,说的却是传统文化,说实话,它是有点打动了我。
  有没有发现,我们与传统文化的对接越来越频繁,有人说这就是“逆城市化”,还有人说其实就是怀旧。但有一种现象真的很微妙,在商业里,那种原来与农村契合度更高的餐饮传统文化,不再土得掉渣,而是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是一种高尚,它让你花更大更高的代价才能享受到。那么,我觉得是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它的价值。
  有一年在香港维多丽亚港边的鼎泰丰用餐,素菜包折合人民币是25元一个,我看到了餐师在后台操作,现做现蒸,食材绝对新鲜。那不就是我小时候站在妈妈身边,看妈妈做米馃的场景吗?
  传统文化在哪里?
  就在香港这座大都市餐馆的厨房里,这里有先人的文化和智慧,这里也有商人的聪明和犀利,它在告诉我们,“传统”在大都市是稀缺的,你要感受它品尝它,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古人讲“天人合一”,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词,无法去理解。但那个20多元一个包子,却是我们所有人可以自己去体验的。
  前几天,我想做一道笋鲜。笋是早上刚从地里挖出来的,时间没有超过6个小时。咸肉是从老家拿来的,那是春节前的年猪肉,肉的品质上乘。我用清水煮肉,肉开始散发出醇香,当我把白嫩嫩的鲜笋放入后,这种醇香变得奔放和质感起来,笋鲜的汤底是白色的,如同牛奶一般。
  我就感叹这种食材组合的神奇,不停赞叹先人的伟大,他们就地取材,用家里最普通的东西,造就一道中国人舌尖上难以割舍的美食。而且只有在这个季节,才是最好的,早一月晚一月,它的味道就不再地道了。
  在城市的菜场里、餐馆里,还有厨房里,有更多的人在感受着这一切。惊蛰之后春笋是最鲜的,雨水时候的菜芯长势最为肥美,春分过后香椿芽味有奶香,谷雨前后几天的茶汁是最醇的……只有你稍对节气敏感,它将回报你无穷的生活趣味。
  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就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传承载体,古往今来以四季轮回,景物更叠,来寄托或是演绎人生人世的诸多情怀,在细雨纷飞、青草葱葱中的清明、在艳阳当头,万物生长中的芒种……假如你把“身和心”沉浸到这二十四个节气中,感知四季轮回,感受其间的传统文明积淀,更为重要的是,它打通了我们的感官,丰富了我们的感知,让我们在感知中获得了绵延不绝的快乐,从而很乐意把它们延续下去。
  我们经常提着“复兴传统文化”这样的话题,其实传统文化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所有的触觉、味觉、视觉里。关键在于,传统文化是千万不能停留在文字上的,而是应该让每个人看到、感受到,最终我们都会被感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