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今日关注

各地奏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

2018-02-06 作者: 盛刚 来源: 大众日报
  □盛刚

  ■综观今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各地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无一不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转型升级有关,也都是要将增长动力从依靠外延投入为主、数量增长型的“规模红利”,转向内涵提升为主、质量增长型的“生产率红利”
  2018年省级两会已于近日画上句号。透视各地发展思路,“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与之相对应的是,绝大多数省份维持或下调2018年经济增速目标,对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视程度明显优先于数量。在经济增速问题上凸显理性选择,以“高质量”取代“高增速”,成为各地发展的主旋律和未来争胜的关键。
  综观地方政府工作报告,虽然GDP增速逐渐被淡化,但GDP仍是不可忽略的关键词。过去一年,22个省份的GDP增速跑赢全国,“西高东低”增长态势仍在延续,贵州和西藏也继续以两位数增长排在增速榜前两位,从总量上看,有26个省份GDP总值破了万亿元大关,粤苏鲁总量前三的地位依然稳固,总值更是分别达到8.99万亿元、8.59万亿元和7.27万亿元的高度。不过,去年有14个省份未完成预定目标,而且,有些地区的实际增速与预期相比差距还挺大。
  最令人关注的还不是过去的成绩,而是新一年的增长目标。事实上,绝大多数省份对2018年GDP增速的安排,无论是相对上年增长目标还是实际增速,都有所下调或者持平。从预设目标来看,调低2018年GDP增长目标的有13个省份,另有16个省份和去年持平;而和上年实际增速比,有25个省份今年的GDP增速计划值下调或者持平。
  应该说,去年有的地方出现GDP增速显著下滑,虽有统计口径等因素影响,但深层次原因仍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发展新动能,这是经济转型中难以避免的“阵痛”。过去,很多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大项目和政府投资拉动,但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政府主导的投资带来高增长的弊端尽显,过剩的产能、过度的债务和过高的杠杆成为这种模式挥之不去的“痛”,而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形成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短期内经济指标的下行既在情理之中也在预期之内。比比各地的情况就可以发现,经济下行明显的省份,往往和结构单一、新旧动能转换不畅和资源环境恶化等密切相关,而那些结构调整早、转型步伐快的省份,经济发展不仅保持了合理的速度,质量也好。
  而各地下调GDP增长目标,则体现出淡化GDP、更关注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导向,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单一经济增长指标的重要性正在下降,客观上减轻了地方政府搞GDP竞赛的压力。
  不过,地方政府更加实事求是地制定增长目标,仅仅是个开始。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是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和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但从过去的增速目标导向转向效率质量导向,并不会因为增长目标下调了就能够轻而易举实现。从这个意义说,高质量发展是一场耐力赛。虽然,因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各地推进高质量增长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无一不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转型升级有关,也都是要将增长动力从依靠外延投入为主、数量增长型的“规模红利”,转向内涵提升为主、质量增长型的“生产率红利”,并让所有市场主体充分释放能量。而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市场去完成,企业往哪个方向变革、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和价值创新,最终都只能由市场来检验。这意味着,政府主导投资拉动增长的模式将越来越不可持续,因此对于各地政府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造好的政策、制度环境,拓展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生产要素更自由流动,资源更有效配置,让市场主体更有活力和动力。地方政府只要创造出更加开放、法治、自由的营商环境和保障体系,发展新动能就一定会不断迸发出来,这也是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