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新经济的世外桃源

2017-12-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禾刀
  始于2008年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后遗症依旧在发酵。有过多年商业报道经验的保罗·梅森在《新经济的逻辑》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经历的数次经济周期轮换和经济动荡历史分析后认为,资本主义危机不可避免,简单印钞只会令资本主义经济雪上加霜,而后资本主义时代,重塑新经济逻辑势在必行,为此他提出了自己的新经济构想。
  在他看来,在消费经济信马由缰之下,地球自然资源早就远超负荷,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也早已警钟长鸣,典型的如雾霾问题正成为许多国家的生活常态。而据经合组织的一项预计,在下一个50年,发达国家的增长将很“弱”,不平等现象将提高40%。即便是发展中国家,目前的活力也将在2060年消耗殆尽。梅森尖锐地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秩序,恢复经济的活力,2050年以后的几十年将是一片混乱”。梅森由此坚信,尽早安排资本主义经济的“后事”,构建新经济的秩序刻不容缓。
  作为商业记者,梅森显然嗅到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传统市场经济造成的颠覆式影响,所以他越来越觉得,在过去25年中,新技术的三大影响为后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即信息技术减少了对工作的需要、信息商品削弱了市场正确形成价格的能力、协作式生产正自发兴起。
  既然信息技术可以“荡平”传统疆界,曾缔造资本主义经济兴盛的传统经济模式必定走向崩解。所以“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免费的、丰富的商品和信息的可能性,与垄断、银行和政府试图保持个人专属的、稀缺的和商业的体制之间的矛盾”。
  梅森的后资本主义经济蓝图确实令人脑洞大开。他认为有必要“创建一个全球性的机构或网络,来模拟超越资本主义的长期转型”。从内容上讲,这个网络主要包括:一个强大的国家经济实体,即承担新商业模式、基建、应对包括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能源安全和人们的迁移等各种挑战;一个高福利的国家,即为公民提供“基本收入”而非失业补助,让公民“没有因为不工作带来耻辱”。同时国家在水、能源、住房、交通、医疗、电信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成本价服务”;一个坚强有力的国有银行,即央行实行国有化,同时重组银行系统,“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混合体,为复杂的金融活动保持一个调节良好的空间”;一个开放、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的知识共享平台……
  梅森设想的内容很丰富,许多想法还非常具体,怎么看都像是在传统市场经济体系之外构建一个新的世外桃源。虽然他刻意选择措词,极力避免陷入凯恩斯主义泥淖,但从他的建议内容来看,他对行政力量在新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显然寄予了厚望。
  众所周知,计划经济难以破解的最大难题是,总是试图将每份资源每件物体每个人全部纳入到周密的计划之中,但又无法确保计划的最科学性,以及最大限度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热情。新自由主义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过分强调放任自由,尽可能剪除各种经济约束。问题是,人性贪婪的心魔不可能真正自律,缺乏约束常常只会人为放大恶果的负面效应。
  梅森的新经济逻辑建议表面看似乎选择了中间路线,但除了特别强调国家的作用外,梅森的新经济逻辑构想中还面临着另一个高门槛即公众的道德高要求。比如他认为国家应提供“基本收入”,但对如何避免因此而出现“政策性懒人”现象缺乏深思熟虑。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就曾在《逃离不平等:健康、财富及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今天的全球化与早先的全球化一样,一边促进繁荣,一边制造不公平,而不平等是文明赐予人类的“礼物”。迪顿甚至认为,“一个更好的世界,就是一个不平等的世界”。这其实回到了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经济中都有只“看不见的手”的逻辑上来了。
  没有自利,就没有市场经济。忽略人性本能,过分拔高道德在市场中的作用,梅森的新经济构想怎么看都像是一个乌托邦。
  《新经济的逻辑》
  [英] 保罗·梅森 著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