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沂蒙山的乌兰牧骑

2017-12-08 作者: 刘玉堂 来源: 大众日报
  流年碎笔
  □刘玉堂

  乌兰牧骑是怎么个概念?如今的年轻人或许已不知是咋回事儿了,让我给你说分明。乌兰牧骑,简而言之就是诞生于内蒙古,后推广或漫延至全国的文艺演出小分队。
  乌兰牧骑的蒙古语原意是“红色嫩芽”,之后逐渐延伸为“红色文艺轻骑兵”,具有“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等职能。1957年,苏尼特右旗成立了内蒙第一支乌兰牧骑。其队员多来自草原农牧民,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唱歌的能拉马头琴伴奏,放下马头琴又能顶碗起舞。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仅能在台上演出精彩的节目,走下舞台还能洗衣做饭,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后来乌兰牧骑参加全国文艺汇演,就演到了人民大会堂,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他们。这一接见,厉害了,一下在全国推开了,各地就都组织起了乌兰牧骑演出小分队。
  全国文艺汇演是1964年举行的呢,我们沂源县的乌兰牧骑应该就是那个时候组建的。1964年,我在县城的中学读高一的下学期及高二的上学期,年龄上正是记忆最好的时段,故而印象特别深。多年之后,我写了一部有关县城文化人儿的长篇小说,其印象就是那时留下的,主人公原型,也都是当年乌兰牧骑的队员。
  我那部长篇叫是叫小说,但生活都是真实的,特别关于乌兰牧骑的那一段。我写道:那时我县的文化馆长是一位老革命,业务上不懂,但对专业人才十分地尊重。老栾勤调文化馆就是他要去的。老栾勤会拉二胡,会弹三弦,还会编小节目,老馆长跟他实话实说,我大字不识仨,业务上一窍不通,你就大胆把业务抓起来,出了问题算我的。看看别的县都动起来了,老馆长问老栾勤,这个乌兰牧骑是不是非得骑着马演出不可呀?
  老栾勤说,内蒙古那地方,牧民居住分散,又没有别的交通工具,他当然得骑着马去演出,咱们这儿没有马,村与村之间也不是隔得多么远,那就无须乎骑马演出,它主要特点就是演出队伍精干,个个一专多能,什么都会!
  老馆长说,噢,那就好落实了,那你赶快组织七八个人的演出小分队,看着谁行就调谁,有单位不放的,我去给他请假;完了再一人配一辆自行车,人家叫乌兰牧骑,咱叫乌兰车骑行吧?
  老栾勤说,意思就那么个意思就是了,关键还是要看演出质量!
  这么的,乌兰牧骑就成立起来了。那几个人还真行,确实个个一专多能,能说会唱,能歌善舞,六七个人的小分队,竟组织了两个多小时的文艺节目。我当时正在县城读高中,他们到我们一中演出来着,这便领略了他们的艺术风采。其中有个女演员,还是我们邻村一个做豆腐的,因她经常去我们村换豆腐,故而认识。那时农村里头豆腐都不是卖的,而是用豆子换的,一斤豆子换二斤或三斤豆腐,喊出来这样:“豆腐来——换豆腐来——”声音很清脆,很悠扬,加之她人长得漂亮,她家的豆腐就换得格外快。她嗓子不错,估计与常年喊换豆腐也有关。但她参加乌兰牧骑,还是让我吃惊不小。她淡妆一化,沂蒙山味儿的红肚兜儿一戴,就让我这个年龄段的一帮小高中生们不敢直视,也把我们班的女文娱委员自卑得不轻。那天她独唱了有五六首歌,每一首都掌声不断,那时没什么音响设备,全靠着本色的演唱,确实就很能见功夫。特别她跟老栾勤合作的那个表演唱《逛新城》,演完之后谢幕竟有三次之多……
  那一年,我们县的乌兰牧骑在全区爆响,其中有两个节目还参加了省里的文艺汇演并得了奖,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也很快成了县上的文化名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从部队转业至县广播站干编辑的时候,他们还都在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队之类的文化部门负着责,我对他们也仍怀着当年乌兰牧骑时留下的多才多艺的好印象。我写他们的长篇出版之后,有一年我回老家,遇到生活中“老栾勤”的原型,我问他有关乌兰牧骑的那一段还算真实吧?他就说,嗯,形势就那么个形势,情况就那么个情况!又说,你这人记性可真好,有些事我自己都忘了你还想着!他不是说我编得好,而是说我记性好,说明我写得都是真实的,它确实就是我记忆中的一部分。
  往事越来越清晰。我感觉,当年乌兰牧骑之所以迅速普及发展,一方面,上边有号召是肯定的;另一方面则与当时的文化气候有关。那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个栏目叫“每周一歌”,头天电台一播一教,二天立马就能在全国流行开来。歌词实在,旋律也美,既好听,又好唱。像《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啦,《学大寨赶大寨》啦,《洪湖水浪打浪》《红梅赞》《珊瑚颂》啦,《谁不说咱家乡好》《沂蒙山小调》啦,等等,大人小孩的都会唱,人人都有参与感,是真正的流行歌曲。
  那时物质上虽然贫穷或困乏,精神及文化上的向往却强烈与渴求。我本人就是在吃不饱、穿不暖的那个时段学拉二胡的,叫饥肠辘辘、学拉二胡;肌瘦面黄,歌声飞扬。物质不足文化补,二胡一拉,歌曲一唱,你觉得生活还不错,日子有奔头,我们始终走在大路上。
  现在生活好了,需要更多好作品,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前段时间,习总书记在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这是乌兰牧骑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对所有文学艺术工作者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