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石黑一雄的日本式哀愁气韵

2017-12-0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潘启雯
  201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日裔英国籍作家石黑一雄。与那些大器晚成的作家有所不同,石黑一雄算得上是“出名要趁早”的一个典范。石黑一雄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其主要作品有《远山淡影》《浮世画家》和《长日留痕》(又译《长日将尽》)等。曾获得1989年布克奖、大英帝国勋章、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等多个奖项,与萨尔曼·鲁西迪、V·S·奈保尔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相较于村上春树、东野圭吾等日本作家,石黑一雄在中国的知名度并不算特别高。人们相对熟悉的是他在1989年荣获布克奖的小说《长日留痕》,曾在1993年被改编为电影《告别有情天》。
  石黑一雄跟上海有一定的渊源,他在小说《上海孤儿》中讲述了一个在上海出生的英格兰侦探于1930年代重返上海去侦破他父母失踪的罪案的故事。石黑一雄最近的一部小说《被掩埋的巨人》出版于2015年,2016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该书借奇幻史诗的外衣探讨了一个沉重的话题:民族与个人面对历史宿怨时应当如何在记忆与宽恕间作出抉择,而这个问题恰恰出人意料地紧扣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
  石黑一雄的小说是一种明显带有日本文学印记的小说。他的小说叙述语调从容、淡雅,总是弥漫着一种日本式的哀愁,但是,他分明又是在用英语写作,因此他把一种日本式的哀愁和精微的气质和气韵,巧妙地带到了英语文学中,给英语文学增添了一种特殊的活力。
  与其他少数族裔作家不同,尽管拥有日本和英国双重文化背景,但石黑一雄从不操弄亚裔的族群认同,而是以身为一个“国际作家”自诩。石黑一雄的小说涉及诸多不同的题材,在这个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现代世界之中,他用含蓄、幽微,独有的笔法,在自己的众多小说作品中埋藏了一条共同的主旋律,那便是:帝国、阶级、记忆,以及童真的永远失去。
  石黑一雄如同一个书写“记忆”的行家,他注定将与东方纠缠不休。由此,“记忆”是贯穿在石黑一雄创作始终的主题。除了上述提到的《别让我走》带有很浓厚的“回忆”特色之外,石黑一雄的第一部小说《远山淡影》讲述了一对饱受磨难的母女渴望安定与新生,却始终走不出战乱的阴影与心魔的故事,其影射了日本长崎的灾难和战后恢复。
  《浮世画家》则通过一位日本画家回忆自己从军的经历,探讨了日本国民对“二战”的态度。
  《长日留痕》发生的背景是战后的英格兰,听年迈的英国管家讲述他在战场上的经历。
  《无可慰藉》讲的是钢琴家瑞德走进中欧一座小城,也走进了一场梦境。他在这座谜样的城市里,所见之人无不执迷不悟、充满奇谈怪论;所遇之事无不吊诡荒诞、充满奇异变数。他忽而是旁观者,忽而又被卷入其中。在迷宫般弯弯曲曲的陌生街巷迷失方向,他不知路在何方,他的前程似乎也被那一层厚重的砖墙挡住了去路,具有类似卡夫卡的神秘气氛。在钢琴的奏鸣声中,人们似乎听到了已成绝响的哀怨曲调,其所表达的应该就是当今西方人心灵中的某种寂寞与孤独。
  而在《被掩埋的巨人》中,石黑一雄第一次将写作的主题设立在社会记忆与集体遗忘的问题之上,那些淡然简朴,貌似单调的文字下,深埋着一系列“寓言式”的深层次思考。
  石黑一雄曾说:“我认为我就是一个无根作家。我既不是真正的英国人,也不是真正的日本人。在我身上没有明显的文化身份。”纵观石黑一雄的众多小说作品,他的笔触似乎总是在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首都伦敦和“冒险家的乐园”的上海之间来回穿梭,同时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置于一个个特殊的场景中,展现出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相遇与碰撞,以及不同种族的人生百态。
  《远山淡影》《浮世画家》
  [日]石黑一雄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