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偷地雷的人儿在彼岸

2017-11-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微语绸缪
□ 白瑞雪

  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领域,自然语言交互近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不,科大讯飞宣布,其产品对四川话的语音识别准确率超过85%,已经达到实用水平了。
  山东话呢?之所以持有这一疑问,是因为我见识过胶东地区方言——那是我的记者生涯中唯一需要翻译的一次国内采访。
  烟台海阳赵疃村,地雷战的故乡。这无疑是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良好群众基础的村庄。当我们一行人在武装部几位军人的陪同下浩浩荡荡走进村子,一位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走上前来交谈,好大一段话里我仅仅识别出一句:“你们,是来发动群众的?”
  海阳的地雷闻名根据地,其原理很简单:地雷由雷体和引信组成,引信即拉火管,呈圆筒状,内装铜丝和磷。铜丝扭成弹簧一样的弯曲形状,一拉直,摩擦产生热,将磷点燃。从地雷、手榴弹到其他任何需要引信的爆炸性武器,这一基本技术沿用至今。我曾向老民兵们讨教其战法,绝对的中国特色、因地制宜。
  就材料而言,有铁雷、石雷。钢铁匮乏,只好把石头凿空,填上硝酸铵、柴油和木屑混合炒过的土炸药。只是那土炸药效果不咋地,有时连包着雷体的石头都炸不开。
  按照埋雷的招分类,一脚踏空踩上引线叫做踏雷;山路上、草丛中拿小铜丝连着雷绑在草上——正好脚脖子那么高,是最好使的绊雷;一枚捕鼠夹连上好几个地雷,踩上去不响,脚一离开、捕鼠夹一弹地雷就引爆,是具有集束杀伤力的夹雷;后来鬼子怕炸改走水沟了,民兵们又发明了藏在水里的水雷。
  地雷战也是心理战。埋了雷的地方印上鞋印马蹄印,引得鬼子大胆往前走;而明明没有雷的路面隔几步撒点新土,吓得对方绕道而行。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原本就是战争之道啊。
  它更是情报战:还真有鬼子来偷地雷。老电影《地雷战》里那个骑着毛驴头戴白毛巾扮成小媳妇模样的小鬼子,使得“偷地雷”成了几十年来形容鬼鬼祟祟、不怀好意者的专用词。这个细节以及“不见鬼子不挂弦儿”的台词,像接头暗号一样,让任何老观众在谈论起这部电影时会心一笑。如果有人说革命时期的中国人不懂幽默,那他一定是误读了弥漫口号与标语的那个年代。实际上,即使是在当时的主流文化中,也不乏幽默经典。
  武器简陋,战法简单,效果有限——作为游击战的一种局部战术,地雷战这段历史探究入内,其实有些心酸。在冀中平原领导地道战,并且后来将地道战应用于抗美援朝战场的杨成武将军曾说“地道战是逼出来的”,地雷战同样如此。抗战期间中国军事力量总体上弱于日本,是不争的事实,铁蹄下的弱者要生存,即便赤手空拳也当抗争。
  今天想起这事儿,是因为一位正在东京旅游的女朋友发来热情洋溢的微信:“马桶盖儿,来一个不?”如此缺乏创意的购物项目,她补充理由:触感轻柔,屁股暖和,健康除菌!
  就算拿钻石黄金打造的卫生间,也得是为人类排泄基本功能为生的卫生间吧?随着一股马桶味儿从大洋彼岸飘来,我有些感慨。中国游客抢购日本马桶盖不是一天两天了,彼岸的日本,早已不是当年被“偷地雷”打上简单粗暴烙印的对手。对它爱也罢恨也罢,今日日本,是一个连一口锅一把刀具一个马桶盖都能吸引来自强大制造国度的中国人蜂拥抢购的国家。
  “中国制造”成本红利渐微,而“日本制造”优势逆袭,这二者于材料、工艺与工匠精神的差距,我们是否静心正视?
  财经作家吴晓波对此评论说,“中国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处,而仅仅在于—能否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让我们的中产家庭不必越洋去买马桶盖。
  与战争相比,这是国与国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展开的较量,也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