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编辑手记

2017-11-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哪里的春天都是花红柳绿,微风拂面,哪里的夏天都是蝉鸣蛙叫,艳阳四射。到秋天,又都会收获着不同的粮食和果蔬。只有冬天,是那么不同。
  这个时候的南方其实更像深秋,天是蓝的,散乱地飘着不引人注意的白云,是近乎被忽略的轻白。树叶一片一片懒洋洋地落下,花还在开,忘了季节。
  而这个时候的北方,已经很有冬天的模样了,虽然第一场雪还在路上,早晚已是纯纯粹粹的冷,阳光冬眠似的,偶尔睁开惺忪的眼。盼望已久的暖气来了,仿佛瞬间回到春天。
  于是,每年这个时候,关于南方冬天北方冬天的吐槽就会刷屏。
  在北方:外面好冷啊,咱们去屋里暖和暖和吧。
  在南方:屋里好冷啊,咱们去外面暖和暖和吧。
  更有分析说,北方干冷属于物理攻击,多穿衣服就可轻松防御;南方湿冷属于法术攻击,完全要靠自身的抗性。
  上周末在温州,活生生体验了一把南方的冷,气温骤降如同变脸,细雨中寒意绵绵,冷一点一点浸入骨髓,穿多厚都没用,再加一阵冷风吹过,不但冻透了,甚至觉得自己完全不存在了,已经和冷浑然一体,不能思想,什么感情、浪漫霎时间被抛之九霄云外。
  好久没有这么冷过了。
  而魏新细数的那些“从前冷”——“房檐下挂着冰溜子,窗玻璃蒙着一层冰花。风吹得刺骨,地硬得硌脚。晚上钻被窝要咬着牙,早晨钻出被窝,牙都咬不住。睡觉至少盖两层被子,再把脱掉的衣服铺到两层被子之间,起床时,衣服才会有些暖意。鞋最好在炉子上烤烤,要直接把脚塞进去,冷得直蹦跶。”更是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不只城市长得越来越像——街道一样,建筑物一样,醒着都难知身是客。气候的差异也越来越小,空调的使用,哪里都可以制造四季如春的景象,冷热的感觉早已模糊。
  或许如魏新所说,“写作的灵感似乎也被暖气熔化,甚至熔断了。”看风是风,看雨是雨,内心毫无波澜。
  一个朋友说,真羡慕那些能写感悟感受的人,她也很想写,但却怎么也写不出。恒温的世界里,如何找回对生活的敏感?
  在报人赵超构故里,当我看到房后矗立的文曲阁,会生成怪不得他这样文才出众的感叹。
  而素有“倚马可待”之神功的他,却自谦,写文章“什么绝窍也没有。凡事都是逼出来的,熟能生巧……”
  他在一篇《关于写短评》的文章中写道:“文章越是经常写,题目会越多,写起来越顺当。经常写,由此及彼,产生各种联想,思路是畅通的,又感到一种写作的气氛,因而能不断写下去。”
  所以,当我们热爱生活的心依旧,而敏感的神经开始变得迟钝时,恒温只是一种托辞,琐事繁多也是一种托辞。托辞多了,对生活的感悟力就会逐渐下降,以至于无法静心写作,所有的顺理成章都成了一定的因果循环。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所谓的不忘初心,就是最初的梦想,就是我们自己想清楚了以后,所要成为的样子。
  初心在自然山水之间,所以陶潜回归了南山。初心是“写”,如超构老,“一日不写,好像日子白过了”;或者,再不写就全忘了,写不出来了;还有,那些旅游的经历要赶紧记下来,以后老了有的看;只是想表达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那就别犹豫了,提起笔,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