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你会花钱吗

2017-11-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时尚辞典
□ 辛 然
  被称作行为经济学之父的查德·塞勒获得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传统经济学学说是建立在假设参与经济行为的人“完全理性”的基础上……塞勒说:“才不咧!”
  现实生活里,人在参与经济行为时,经常是非理性的。特别是花钱这一方面,很多因素影响我们的消费观。有位商界大佬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大意):“那些在学生时代就勒紧裤腰带买新款手机的年轻人,大有可为!”大佬说的这类年轻人,可能是不受客观条件限制、坚持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比如接触、体验最新的产品),从而开拓经验、完善思想,一旦开始进入社会工作,比较有目的、有目标的人。但大佬这么一说,仿佛在肯定了学生满足自己的购物欲的行为。
  又比如某个美国跑江湖的说的:“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能赚回来,只有用LV装过的钱才会这样。”这句话还是特指那些“注定有成就”的人的行为汇总,而并不是买LV就会有钱赚——相信这点的人大概跟相信嚼绿箭过面试的是同一波。另外,虽然都是花钱,但本身具有开拓型性格的那类人,跟参与双十一抢购的消费者,绝对不是同一波。
  以上举例试图说明:都是花钱,千差万别。因为人们付款的心理账户不一样。“心理账户”是塞勒提出的,解释了为什么有人愿意在网游上重金买虚拟物品,有人愿意给不了解但很漂亮的主播打赏,有人愿意花6000元给爱车作养护、却不舍得给自己来个2000元的体检……每个人对每个产品的花钱意愿是不同的,相同的是都试图让每分钱理性地、合理地花出去,也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个说法本身就是非理性的)。
  我们通过买买买来满足不同的心理账户:增值投资、情感投资、自我满足等。塞勒提出这个概念三十多年了,利用最好的是朋友圈的微商。他们会告诉你买健身教练的课是投资身材、买珠宝文玩是保值增值、买保健品是健康投资、买保险是投资未来……目的是让你相信,你不是在消费,而是在自我投资,这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
  能否通过模仿花钱方式而达到模仿成功思维吗?可以。这正是比较热门的“财富论”基本论调:我教你花钱的道理,其实也在教你做人\创业\赢取白富美\达到人生巅峰……这些财富论者哪里是人生导师,他们也是在利用“心理账户”进行概念调整,告诉你如何花钱,如何消费,如何投资……我们得有二十多年没有这么直白地谈论钱了。
  如今,讨论花钱已经成为非媒体平台上的主流思想:“人生最大悲哀就是钱没了,人还在”“我自己赚来的辛苦钱,我爱怎么花就怎么花”“资历、见识都是钱堆起来的”。连今天S与我,不也在说这些道理吗?上一代人避讳钱,要找出钱以外的交流方式,喝酒吃饭、手工陪伴;这一代人,为了提升效率、省略人情,更喜欢现金结算。你更喜欢哪一种?
  除了“心理账户”,塞勒还提出很多不用多少经济学基础就能看懂的理论,所以我们普通人完全可以买一本他的书追一追,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原来自己有那么多非理性的经济行为,从而好好花钱。要说明的是,大多数理论的提出,未必能够改变什么。也就是俗话说的“道理谁都懂,就是过不好”。人类富含情感,非理性在某些方面让我们更可爱、可敬,更像个人。就连塞勒本人也说:诺奖奖金,还没想好怎么花,但一定会“非理性”地花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