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思想纵横

从消费者视角看供给质量

2017-11-03 作者: 邓线平 来源: 大众日报
  □邓线平

  过去,人们提到质量标准,主要是指产品材质达标,生产端精益求精,杜绝假冒伪劣。然而,产品的材质达标并不意味着产品在使用时让人满意,提升产品质量,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消费者的视角,从消费者需求和使用习惯出发,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充分表明,今天的中国经济已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发展更高质量的生产力,正是新时代的新呼唤。
  质量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是振兴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点。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为世界瞩目,但出国扫货、“海淘”现象的大量存在,又凸显了中国经济生活中质量领域存在的“短板”和“痛点”。在过去,我们提到质量标准,主要是指产品材质达标,生产端精益求精,杜绝假冒伪劣。这些在今天依然极其重要,需要大力监管。然而,我们还应该明确,产品的材质达标并不意味着产品在使用时让人满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提升质量,更要注重消费者的使用适应性视角。
  所谓使用适应性视角,就是供给端在生产产品时,需要格外重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仅需要产品具有特定的科技功能,更需要通过自己的使用将这些功能释放出来。当两者相适应时,产品的科技功能就可以顺利释放,产品的预期寿命也就得到保证。然而,很多情况下,如果生产者只忙于埋头生产,即使产品的出厂质量有保证,但却不能适应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这种产品的使用质量就非常低。另外,当供给端主要靠引进外来技术时,或者供给端缺乏竞争时,供给的产品也往往与消费者使用习惯存在冲突。这是因为,外来技术往往更符合国外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国内消费者操作起来,难免有诸多不适应的感觉。
  过去,我国曾长期处于商品生产的初级阶段,而进口商品也具有跨地域的特点,缺乏针对国人需求的特殊考虑,使得这些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都难以适应国内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在商品生产的初级阶段,那些没有细致顾及消费者使用习惯的产品,在使用时往往需要一番复杂而费心的操作,因此而常常让消费者感到头疼,而这些复杂的操作也容易使得产品的使用寿命受损。这种状况,在过去以扩大产能为主导的时代里,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如果对产品细节考虑得太精细,企业的运营成本就会过高。然而,在今天这个质量凸显、消费者凸显的新时代里,产品的简单、省心,将越来越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一旦国产商品能够充分照顾国人的使用习惯,希望向中国出口商品的外国厂商也会跟进,生产更多符合国人需求的进口产品,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在全球化的今天,产品不但跨地域生产销售,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生产销售,互联网使得生产和销售更加便利,产品在使用上的同步性也越来越强。这种大趋势下,供给侧必须进一步发力,更加注重生产符合广大消费者使用习惯的产品。在笔者看来,今后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
  全方位保护消费者权益。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体现是全方位的。消费者全方位的使用习惯,反映了他对科技的适应程度,反过来,全方位的使用习惯考察,可以反推他对特定产品的使用需求。全方位保护消费者权益,意味着消费者各方面的使用习惯有更多的明示方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尊重这些权益,是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才能生产符合消费者使用要求的产品。从消费者明确的权益诉求,可以更深入推断出消费者的产品使用习惯,生产出符合消费者使用习惯的产品。
  建立产品质量的追溯机制。对于特定产品来说,它的质量体现是具体的,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也是具体的。由使用不适应所造成的产品质量缺陷,只有通过产品质量的追溯机制,才能反馈到生产厂家。在厂家的自我意识里,产品生产一直是按规格进行,生产程序合理合规,产品的质量应该有保证。缺乏产品质量追溯机制,由消费者使用不适应所造成的产品质量问题就会泥牛入海,没有回音。有人认为,可能随着消费者慢慢适应产品,问题自然得以解决。一方面,这种解决是以消费者的时间成本为代价的,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有自己的进化机制,随着时间推移,他并不一定会适应这种产品。
  加大供给力度,加大供给端竞争。竞争是推动供给端关注消费者使用要求的最好途径。竞争既可以使厂家提升科技创新,减少生产成本,也可使厂家从满足消费者要求角度,提升产品质量。通过科技创新,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也提升。在科技越来越普遍化的情况下,生产成本得以控制。与此同时,厂家必须从消费者的使用要求出发,在科技创新基础上,一方面,逐步减少消费者的使用难度,缩短消费者对产品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充分考虑消费者使用习惯,满足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
  建立从消费者到供给者确定的产品输送渠道。很多时候,企业没有从消费者角度考虑,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这种考虑是不充分的,也不能完全契合消费者的操作习惯。所谓建立从消费者到供给者确定的产品输送渠道,就是要从更高的层面将消费端与生产端联结起来,就是将生产者与消费者相结合,视为一个新的对象,然后运用科技创新,不断实现两者间的相互反馈、合理互动。现代技术产品朝向使用方法越来越简便的方向前进,使用方法越简单,越能适应消费者的使用要求,供给侧在生产时要把握好这个方向。(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