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思想纵横

努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7-11-03 作者: 许伟 来源: 大众日报
  □许伟

  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现代化理念作为指引,以现代化制度作为基础,以现代化管理方式作为保障,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支撑,有现代化主体的广泛参与。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体现了党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把促进生产力提升、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摆在突出位置的鲜明特质。
  经过多年改革发展,我国在经济结构、创新驱动、企业竞争力提升、风险防控以及国际经济地位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已经具备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和基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必须明确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特征。
  以现代化理念作为指引。高速追赶阶段,我国经济更多呈现速度效益型特征,经济运行大起大落,资源环境问题凸显。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以后,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拉动经济的空间收窄,约束更紧,需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握住我国当前经济结构、增长动力、企业效益等方面出现转折变化的机遇期,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增强经济自身的弹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以现代化制度作为基础。制度演进变迁能否塑造有效率的经济体制,往往决定一个经济体的兴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应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在产权和分配、要素市场、中央和地方关系、区域协调、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奠定扎实基础。
  以现代化管理方式作为保障。我国经济兼具转型和新兴特征,各种基础性制度还在不断完善,区域差异也较为明显,政策传导渠道有时并不通畅。在具体的调控和监管过程中,也不时会使用一些行政性色彩较浓的手段和工具。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要求经济管理更加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综合运用规划、宏观调控、行业规制和微观监管等政策,不断提高经济管理的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水平,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
  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支撑。我国拥有全球门类最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大而不强,部分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受制于人,很多产业在全球分工链条的位势还比较低。国际竞争说到底还是产业的竞争。只有国内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才能在全球化进程快速推进、国际力量格局对比深刻变化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开放、统一的市场背景下,不断完善产业政策、创新政策和竞争政策之间的协调,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尽快从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驱动转向创新和质量驱动。
  有现代化主体的广泛参与。我国多数企业发展历程较短,企业治理机制还不健全。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部分企业经营过程中非市场化、预算软约束行为仍比较突出,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突出要求就是激励和约束机制要匹配。对政府来说,目前职能转变还难言到位,关键环节和重大领域的改革落实力度仍然不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任重而道远。此外,公民个人的素质需要不断提升,物质生活快速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有待进一步充实。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本身要求主体广泛参与,并通过沟通、对话、谈判、协商等方式,不断提升参与能力,同时达成不同群体都能够接受而且都必须遵守的社会契约,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即便是现代化经济体系自身的具体内涵和重点任务,也可能随发展阶段的提升而有所改变。我国当前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特别是在产能过剩、债务风险聚集等急迫突出问题初步缓解之后,应乘势而上,抓住国内结构升级和创新步伐加快、国际经济逐步回升、分工格局重新调整的新机遇,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在笔者看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近期重点任务有:
  着力加强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增强经济弹性。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管住流动性总闸门。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缓解顺周期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规范地方政府和国企举债行为,消除大而不倒、刚性兑付、道德风险等风险源头或者放大机制,避免风险过度聚集。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和僵尸企业处理力度,逐步化解存量风险。
  着力培育新动能,加快创新驱动步伐。加大对智能装备、高端装备、绿色环保设备、核心主机和零部件制造的支持力度,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快互联网基础产业发展,发挥融合性和平台性企业的牵引作用,抢占前沿科技制高点。加强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协调配合,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放宽金融服务、法律服务、审计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准入,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着力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降低电信、军工、石油、天然气、教育、医疗、养老和文化等领域的进入门槛,拓宽民间投资空间。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特别是服务业开放力度,加快走出去步伐,持续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避免扭曲资源配置。完善《土地管理法》,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着力补齐短板,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提升经济发展的包容性。加大精准脱贫力度,强化扶贫监督,防止“数字脱贫”。统筹效率和公平,加大对增长暂时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推动区域再平衡。提高要素聚集和扩散的便利性,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大都市圈和区域增长极发展。
  着力完善绿色治理机制,增加绿色投资,提高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完善绿色激励机制,加快现有经济循环过程的绿色化改造,让绿色发展真正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充分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高的诉求,持续提高绿色治理的法治化、机制化、常态化、专业化水平,引导各类主体长期致力于绿色发展。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之后还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将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第一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