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一个文科生眼里的人类航天史

2017-10-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微语绸缪
 □ 白瑞雪

  “你现在做啥呢?”“星座。”
  “哦,算命啊,挺好。”“不是算命,是人造卫星星座研制和应用!”
  自从我成为航天领域一名创业者以来,以上对话经常发生在我和关心我的各界群众之间。谁说文科生就不能干航天?人类进入太空时代60年了,整个社会还充满了对文科生赤裸裸的歧视啊。
  60年前的10月4日,苏联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1送入太空,揭开了人类太空时代的序幕。这一幕充满了科学的激情与梦幻色彩,同时也给地球另一端的美国人带去了极大恐慌——这是否意味着美国的任何一个角落都逃不过苏联导弹的打击?怎么办?发卫星,追。
  然而苏联又赢了。1961年4月12日,他们又把一个地球人送出了大气层。压力山大的美国人只能祭出大杀器了。年轻的肯尼迪总统宣布:登月!1969年7月21日,美国成功登陆月球。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空前的成功,不仅全面增进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带动了航天、通信、计算机等产业的迅速发展。而在苏联方面,随着航天总设计师科罗廖夫的去世以及N1火箭的失败,苏联载人登月计划最终取消。
  太空竞赛是自1947年开始的冷战的一部分,但政治军事载体在客观上为人类的航天事业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开端。美苏争夺太空霸权的同时,以发射本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标志,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法国、日本、中国、英国相继迈入太空时代。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东方红一号”卫星超过了此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四国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
  这一时期,人造卫星的发展从探索试验进入实用阶段,以月球为起点的深空探测也启动了。美苏多个探测器在月球、金星、火星上实现软着陆,获得了水星、木星、土星、海王星、冥王星的照片。每一次飞行,都是历史性的。
  到20世纪70年代,宇宙飞船作为保证航天员在太空短期生活的一次性飞行器已经很牛了,然而宇宙飞船是远远无法满足地球人的太空梦想的。向着载人航天的新目标——更大、更强、更久,苏联在1971年4月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
  “礼炮”号及其之后建成的“和平”号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都是多国航天员、科学家入驻的国际空间实验室。只是,他们不带中国玩儿!
  中国自己玩儿。以1975年阿波罗-联盟号在轨对接为标志,美苏太空竞赛落幕,而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在努力搞自己的太空基础设施建设——造火箭。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全面掌握了运载火箭技术。
  1981年起,作为一种可重复使用、结合了飞机与航天器特性的载人航天新工具,航天飞机惊艳登场。到2011年谢幕时,航天飞机累计将800多人次的宇航员带上太空,催生了丰硕的空间科学实验成果。
  登月和航天飞机这两件事儿,足够美国人吹一辈子牛了——没有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不可能完成;没有航天飞机,哈勃望远镜的在轨维修同样无法进行。1990年发射的哈勃,将天文观测的工具从地面搬到了天上,其最远的观测目标直抵距地球100多亿光年的原始星系。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长征火箭成功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着眼于把中国人送上太空的“921工程”也悄然启动了。从杨利伟首飞到今天,神舟飞船已将14人次的中国航天员送往太空并安全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经历了飞船、空间实验室阶段之后,开始建造空间站。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后,它很可能是太空中唯一的空间站——责任重大啊,毕竟好莱坞电影已经把它作为太空救援的保底措施了!
  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人类实现登月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地球人的飞天活动仍然还在地球附近转悠。好在,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深空的无人探测并未停止。多个无人探测器飞向月球、火星以及彗星,而除了传统的航天强国,中国、日本、欧洲、印度等更多国家加入了这一行列。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以上任意一项航天工程,那就是:贵。然而还真有私营企业也敢干。航天飞机退役后转向火星登陆的美国,逐步将近地轨道市场让给私营航天业。以SpaceX为代表的后者用人类首次火箭回收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中国也涌现多家商业航天公司。
  商业航天的野心远不只近地轨道。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宣布,最早于2024年将人类送往火星。掐指一算,还有7年准备时间……不说了,我得去打包行李了。
  60年一甲子,这是木星、土星公转周期的最小公倍数。在有着130亿年历史的宇宙里,这一瞬短暂而漫长,渺小而伟大。这一瞬鼓励着生命有限的人类不仅仅关注眼前,还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那些看似遥远、却能够影响我们的后代和人类未来的事情。这一瞬提醒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勇气与包容去从事世界上最需要勇气与包容的事业,那就是太空探索。
  那么,请从包容我们文科生的职业选择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