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亲密接触那遥远时代

2017-10-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辣笔小新
 □ 魏 新
  我去过许多寺院,名气有大有小,香火有多有少,门票有高有低,也有不收门票的,最让我震撼的,是山西五台县豆村镇的佛光寺。
  佛光寺离五台山主景区有三十多公里,路不好走。前年我第一次去时,一车人下来,搬石头垫着轮子,折腾好半天才开到寺门口的小停车场。
  到这里来的人很少,和去五台山的游客远不能比。但论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别说五台山,中国所有的寺院里,这里排第一,是当之无愧的。
  佛光寺是在八十年前被“发现”的。当时日本学者曾断言,现存的唐代木质结构建筑,仅在日本,中国是没有的。这一说法触痛了在日本留学的梁思成,从1932年到1937年初,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部主任的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一起,率队考察了一百三十七个县市,一千八百二十三座古建筑,然而,他们一直期望发现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却从未出现过。
  毕竟,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在诗文里虽然亲切,但大多建筑早就灰飞烟灭了。什么滕王阁、黄鹤楼,也都随黄鹤一去不复返了。木质结构建筑注定了它们自身的命运,再结实的木头也只是木头,经不起腐朽,经不起虫蛀,更经不起战火,甚至连过于旺盛的香火都经受不住。
  不过,梁思成和林徽因还是存着一丝侥幸。希望能在那些不为外人所知、远离尘世的大山深处,找到一点儿唐代木结构建筑的残迹,也许只有在这种偏僻的地方,被遗忘的地方,才可能让其保存下来。
  那是1937年夏天,梁思成拖着一条伤腿,林徽因患着肺病,在抗战爆发前夕抵达山西五台县,乘骡车到了豆村,进入了佛光寺。
  那一天,他们被映入眼帘的大殿震惊了。连绵的山峦之下,这座“斗拱雄大,出檐深远”的大殿,让他们几乎上来就断定,这是一座比他们以前所见更古老的建筑。
  “那高大的殿门顿时就给我们打开了。里面宽有七跨,在昏暗中显得更加辉煌无比。在一个很大的平台上,有一尊菩萨的坐像,它的侍者们环它而立,有如一座仙林。”
  这座“仙林”在七十多年后深深震撼了我。我见过那么多佛像,形形色色,大大小小,但都比不上佛光寺的佛像精美。一座座面颊丰满,眉毛弯弯,口唇端正,立像大都向前微倾,腰部弯曲,腹部略微凸起。并且,和大多威严肃穆的佛像不同,这里的佛像一个个面容和蔼可亲,像是对着人微笑,充分体现了唐朝中晚期佛教世俗化的特征。
  原本,这些佛像只有在莫高窟里才有,但在离敦煌几千里之外的山西,在一座古老但完整的大殿里,能看到保存如此完好的佛像,简直不可思议。
  梁思成、林徽因认为,如果大殿经过不断重修,眼前的唐代塑像将很难完整保存至今。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写道:“唐代木构之得保存至今,而年代确实可考者,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一处而已。其位置在南台之外为后世朝山者所罕至,烟火冷落,寺极贫寒,因而得幸免重建之厄。”
  梁思成所说的“贫寒”到了什么程度呢?从他的文字记录中,我们就能感受到:
  “那上面积存的尘土有几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我们用手电探视,看见檩条已被蝙蝠盘据,千百成群地聚挤在上面,无法驱除。脊檩上有无题字,还是无法知道,令人失望。我们又继续探视,忽然看见梁架上都有古法的‘叉手’的做法,是国内木构中的孤例。这样的意外,又使我们惊喜,如获至宝,鼓舞了我们。照相的时候,蝙蝠见光惊飞,秽气难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
  在臭虫和蝙蝠的粪便中,林徽因发现了大殿梁下隐约的墨迹。再接再厉,才知道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中国的木结构建筑终于有了最早的经典。
  捐献建造这座大殿的,叫宁公遇,重新发现这座古建筑的,是林徽因。或许这两名女子前生有缘。
  我虽两次去佛光寺,但还是经常想念那里。如今的佛光寺,除了佛像前装了栅栏,后墙斜放着一根木头做辅助支撑外,和梁思成林徽因去时几乎没有差别。
  我在寺院的一角喝过茶,在后山的砖塔下拍过照,虽然,我只是这里的过客,但我总觉得,那里不只是一座寺庙,而是一个可以亲密接触的遥远时代:菊花、古剑和酒,诗人、寺庙和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