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长白天平一脉牵

2017-10-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傅绍万
  小长白山位于山东邹平县的南部,天平山是苏州的一座名山,两座山因历史上一位名人而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就是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范仲淹。
  在小长白山的醴泉寺,范仲淹开始了他的读书治学之路,立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范仲淹是苏州人,因为父亲早逝,随母亲改嫁来到邹平的朱家庄,在邹平期间,留下了许多佳话。
  范仲淹家中不富裕,读书期间,他每天熬一锅粥,分成四份,早晚各吃两份。传说,一天晚上,他正在读书,两只老鼠不断从荆树洞里出来骚扰。他生气地挖开了荆树根旁边的鼠洞,里面埋着一堆金、一堆银,范仲淹把鼠洞掩埋好,再也不去理会。
  很多年后,他已经功成名就,醴泉寺起了一场大火,寺院住持为了重修寺庙找到他,临走时,他给了住持一包茶叶、一封信。住持回到寺院,打开信一看,上面写着四句话: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这个故事,表明了范仲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
  苏州是范仲淹高尚人格弘扬光大的地方。他考中进士之后,上奏皇帝,恢复范姓,并在苏州老家做了许多事情。一次,他买下了一处田产,请一位堪舆先生看看风水。先生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在这里建设宅院,可以使范家世代不绝卿相。他说,既然是这么好的地方,就不应当一家独占,那就办一所义学吧。在家乡,范仲淹办起了义学,还买下了大量的义田,设立了义庄,收入完全用来接济家族中的穷困人。范氏义庄,自公元1050年设立,至清宣统年,持续了800多年,土地由当时的1000亩增加到5300亩,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他所创办的义学,成为苏州中学的前身、苏州学校的“四大名旦”之一。我常想,苏州文化发达,人才辈出,是不是与范仲淹当年奠定的基业有直接关系?
  范仲淹成为一代伟人,文武双全。他镇守西北边关,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民谣。他任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庆历新政,“铲旧谋新,振兴时治”,成为宋代王安石改革的先声。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襟,举世敬仰。纪念他的庙、碑遍布全国,在邹平和苏州,也留下了极有代表性的范公纪念遗迹。邹平朱家庄有范公祠,前后两院,古木参天,竹影婆娑,祠内展示着范公事迹。寺庙门前有两株古柏,宋代所植,一株已经枯死。当地人讲,是日本侵华时来到这里以后枯死的,因为范公有灵。
  有一副祠联:“宰相出山中,划粥埋金,二十年长白栖身,看齐右乡贤,依然是苏州谱系;秀才任天下,先忧后乐,三百载翰卿著绩,问济南名士,有谁继江左风流?”此联高度概括了范公生平。苏州的天平山,有一系列有关范公的遗迹。这里是范公的先祖归葬之处,俗称范坟山。明万历年间,范公的十七代孙范允临辞官回乡,在此修建了天平山庄。历代帝王、先贤,都十分敬仰范公的官德、人格。宋仁宗赐天平山为范氏家山,康熙为范公祠赐匾“济时良相”,乾隆六下江南而四到天平山祭奠。古往今来,这里人迹不绝,成为人们心中的一方圣地。
  我想,看范仲淹,应当把邹平和苏州、长白和天平联系起来,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