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大巧若拙曹相国

2017-09-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傅绍万
  曹参这个人,是和刘邦一起起义的开国元勋。战乱年代,身经百战,战功卓著;和平建设时期,表现不俗,官至宰相。对这个人,历史上好评极多,但是,误解也不少。真实的曹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做人做官都给今天的从政者很多启示。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都把曹参列为名相,《汉书》则把萧何、曹参列在一起作传。杜甫赞颂诸葛亮的诗,也将萧、曹并列:“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但是,后来的人,对曹参的贬词却多起来,主要的批评都集中在“萧规曹随”方面。萧何去世之后,曹参为相,对原来的制度、做法完全因袭,“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对此,司马迁的描写富于戏剧性:曹参上任之后,任何事都不做,整天喝酒。有的官员看不下去了,前来劝诫,他就让人家喝酒,不给人说话的机会。紧邻相府的官员家中,整天吆五喝六,让人难以忍受,一位官员请曹参前去视察,目的是让他管一管,结果,曹参却让人摆上酒席,和众人一起喝起酒来。孝惠帝都看不下去了,就让曹参的儿子问一下,你曹参身负重任,为什么这么无所作为?结果,曹参打了儿子的屁股,说“这不是你该管的”。这些戏剧化的描写,给后人指责曹参提供了口实,也让人产生疑问:这曹参是不是一个没有本事的人?
  曹参有大勇。他转战南北,作战勇猛,攻城略地,身被七十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卓越功勋。《史记》记载,曹参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刘邦打下天下后,论功行赏,大家一致推举曹参功最多,宜第一。
  曹参有大智。大智之一是杰出的治国才能。刘邦安排人事,把他的长子分封到最有实力的齐国,让曹参任齐国宰相,辅助他。曹参到任,先作调查研究。他请了齐国的长者和读书人,请大家讲如何安集百姓。结果一人一个说法,让人不得要领。后来,他听说胶西有个盖公,善治黄老之术,就让人带着厚礼请来。盖公说,治道贵在清静,清静民就能安。曹参由此确定了治国方略,主要是采用黄老之术。他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所以,曹参在接替萧何之前,早就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了。
  曹参的大智之二,是圆融的做人做事之道。他见到别人的小过错,总是为人遮掩。所以,府衙内部,大家就相安无事。他礼贤下士,请来盖公后,自己搬出正堂,让盖公住了进去。他的功劳最大,但总是被萧何压一头,两人的关系总有些疙瘩,但萧何去世之前,却推荐他接任。曹参离开齐国,到中央上任之前,特别嘱咐接任者:“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意思是这里可以对多种人并容,如果去搅动它,“奸人安所容也?”奸人没有了安身之地,就会跑到社会上作乱。曹参那么大的功劳,却能全身而终,名垂青史,而许多当年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却一批批死在刘家的屠刀之下,从中的确可以看出曹参做人做事的高明之处。
  曹参和孝惠帝有段对话,解释了他为何无所事事:皇帝,你和高皇帝相比,哪个强?孝惠帝说,我哪里敢和高皇帝比!曹参又问,我和萧何相比,哪个强?孝惠帝说,你似乎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得对。高皇帝和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陛下君临天下,我们守职,遵而勿失,不是很好吗?其实,这并非曹参的真实想法。“萧规曹随”,实际上是曹参顺应时代要求,遵从百姓意愿,谨守治国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正如司马迁所说:“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曹参当了三年相国,老百姓编了段顺口溜来歌颂他:“萧何为法,讲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因此,大智大勇的曹参,“萧规曹随”,体现的是一种政治品德,一种博大胸怀,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
  司马迁以极夸张的笔法,极言曹参之“不作为”,实是讽喻时事。当时的汉武帝,大兴土木,穷兵黩武,欲做一代有为之君,却给百姓带来极大的苦难。以古观今,今天的许多当政者,又何尝不是立功之心急切,无事生事,小事做成大事。一个将军一把号,一任领导一个调,这又酿成了多少劳民伤财的人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