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昌邑

发挥特色优势厚植文化根脉

打造“文化名市”的昌邑实践

2017-08-25 作者: 都镇强 通讯员 翟世强 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都镇强 通讯员 翟世强 报道   暑期,昌邑市图书馆每天接待市民逾千人。到图书馆看书学习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新时尚。
  □ 本 报 记 者 杨国胜 张 蓓 
    本报通讯员 王永胜 王鲁兵 

  文化惠民工程一直是昌邑市为民办实事的工作重点,不断围绕“惠”字做文章、出新招。在潍坊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建设“文化名市”的部署后,昌邑市跳出文化看文化,深挖特色文化资源,深化文化体制创新,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贡献度提升。
  进入暑假,昌邑市图书馆成了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在这里不仅能阅读,还有不少文化惠民活动。昌邑市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投资1200余万元对市文化馆、图书馆升级改造,目前,两馆均顺利通过文化部国家一级馆验收,组织开展208场文化惠民活动,增强了市民的幸福感。
  如何把文化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昌邑市通过“三场硬仗”,让昌邑文化资源充分挖掘,文化发展有了新动力。
  “培育战”培强传统产业。近年来,集中力量培育了4家重点文化产业园区、10家骨干文化企业、10个重点大项目、8大优势文化产业,目前,拥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处,市级2处,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升级战”激发发展活力。该市推动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创产品开发、数字影城等文化消费产业,建成3座数字影城,开发人文旅游项目12个。探索开发非遗传承体验式基地、古镇古村落保护开发等新兴文化产业,重点对49处清末民初民居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实施文化消费品牌引领战略,绿博会、梨花节、龙乡文化节等重大文化活动,从供需两端发力,打造主题鲜明的文化消费活动品牌。2016年,这个市共接待游客330万人次,实现文化旅游消费总额34亿元。
  “传承战”积淀文化韵味。马镇华等10人被评为昌邑市民间艺术大师,马镇华、魏耀林入选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郭景来等13名传承人入选潍坊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先后开发了丝绸织造、卜庄草编、龙池剪纸等旅游文化商品,推动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至今,昌邑市都昌街道东永安村里的村民仍保留着正月十四“烧大牛”的传统,村民崇拜孙膑,“扎大牛、游大牛、烧大牛”。如今,这一传统项目已入选第四批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个地域,一个村庄,从古至今,都有一些传统的东西。昌邑人文资源荟萃、历史底蕴深厚。近年来,昌邑市通过擦亮历史文化、丝绸文化、溴盐文化、红色文化“四张名片”,重点打造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新品牌。
  目前,昌邑市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84处,拥有国有馆藏可移动文物87735件,总量位居全省前列。通过加大龙池鄑邑故城、北孟高阳故城等古城遗址改造力度,提升昌邑旅游产业历史文化层次和地域层次,全域省级非遗项目有6项。打好“近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这张牌,充分挖掘柳疃镇独有的丝绸文化,打造特色丝绸小镇。擦亮“溴盐文化”名片,以筹建山东古代盐业遗址博物馆为契机,把“中国溴·盐之乡”这张文化名片叫得更响、擦得更亮。构建起“北有龙池抗日战争纪念馆、东有卜庄胶北特委纪念馆,中有市党史馆,南有饮马烈士祠”等基地为主体的红色文化旅游新格局。全力打造“红色生命线——渤海走廊”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建设34处现场教学点,做强做大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昌邑市把建文明城与育文明人有机结合,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实施“四德”工程,培育新时期昌邑精神。推动昌邑历史文化和昌邑精神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5000余次,累计3万多小时。筹拍《闯关中》《风雨南洋》影视剧,传播昌邑声音、讲好昌邑故事。同时,深入实施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举办培训班17期、共培训基层公共文化人才420人次,文艺骨干312人。
  在省委组织部对全省17市进行的2016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群众满意度电话访问中,昌邑市综合得分居潍坊市各县市区第2位。其中,文化生活居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