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视野

股权众筹之路为何越走越窄

2017-07-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我 们 关 注 财 经 热 点
  □ 李 铁

  如果不是近期钛媒体和36氪的争论,曾经站在互联网风口的股权众筹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从3分钟募资2500万元,“人人都是做天使的时代”到BAT巨头不断撤离,各类股权众筹平台泡沫破灭,股权众筹之路之所以越走越窄,归根结底还在于它将专业化的投资简单化,但没能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而这也是未来亟待补齐的短板。
  从数据来看,新上线的平台明显减少,整体交易规模继续下滑,投资人活跃度大幅下降,众筹行业普遍进入深度调整期。据《2016年全国众筹行业年报》(下文简称《年报》)显示,2016年全年全国众筹行业发生倒闭、转型及其他状况的平台高达293家。2017年上半年,新上线的众筹平台再创新低,股权众筹和产品众筹平台各有2家,房产众筹平台1家。
  其中,股权众筹的处境最为艰辛。众筹平台按其回报模式,可分为股权型、权益型、物权型、公益型和综合型。《年报》显示,无论从项目数量、融资金额还是支持人数来看,股权型均排名靠后,2016年众筹行业成功项目4.84万家,股权型只有1087家,其他三种类型均超过了万家。
  仅仅两年时间,股权众筹为何这么快就从风口跌落,仔细分析股权众筹的三个主要参与者:融资方、平台和投资方,就会发现其中的风险点。
  进行股权众筹的融资方主要是创业公司,大多处于初创期,以VC阶段的项目为主。这个阶段的产品还处在原型阶段,尚未显示出稳定盈利的商业模式,失败的几率非常高,这并非成熟的投资机构的选择对象,因此普遍没有经过A轮融资,甚至还没有天使投资。经历了两年的市场实践阶段,大量的失败教训给股权众筹市场降了温,投资人不再一拥而上,行业退潮是理所应当。
  股权众筹并非创业者首选。上海的一位创业者说,初创公司处于烧钱阶段,对资金的首个要求是规模,其次才是速度,两者的最佳结合体是投资机构。股权众筹符合第二项条件,个别项目刚刚上线就受到各界追捧,但很难符合第一项条件,股权众筹的特点是门槛低,而股东人数200位的限制,要求其必然放弃对资金规模的追求。另外,股东数量太多意见就很难统一,拉长了企业的决策链,这也是创业企业的大忌。
  从投资方来看,大多数投资者是没有专业投资经验的个人,项目选择的随意性很强,属于典型的“VC散户化”。一方面,优秀的风险投资人有发现新技术、新市场的能力,能够对创业团队的优势劣势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单个项目的投资协议书就有上百页,对知情权、表决权、清算权等有明确细致的说明,这是个人投资者所缺乏的;另一方面,开启众筹的创业者很多是刚刚离开学校,想法单纯,没有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项目失败的可能性极高,风险投资人进入后会利用自身资源帮助创业公司成长,而个人投资者除了少量的资金,很难对企业经营有实质帮助,很多投资者抱着十倍百倍收益的想法,收获的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股权众筹平台存在的实质在于突破了“熟人圈”的限制,但其并没有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困局。根据业务规则,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并承担形式审查义务,不对融资人和融资项目开展尽职调查,也不对投资人的投资损失承担任何赔偿或担保责任,这让投资者的权益很难得到保护。尽管一些平台以自身信用尝试领投人制度,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或缺乏透明性,领投人与创业融资者容易结成利益联盟,造成合同欺诈风险。
  尽管问题不少,但从长远来看,股权众筹仍然大有可为,供给侧方面,随着财富的增加,股权投资是个人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需求侧方面,大量创新创业的公司亟需资金支持。加快众筹法规体系的建设、明确界定股权众筹平台的权利义务,以及加强监管措施,则是保证股权众筹市场健康运行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