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观点

别让婚姻成为“明码标价”的交易

2017-07-14 作者: 井水明 来源: 大众日报
  □井水明

  “相亲”这一平常却又略微敏感的话题牵动了不少人的思绪。在一些相亲“市场”,“明码标价”成了最好的方式,参与者不但把自己的“价值”写得一清二楚,也常常对对方提出明确的要求。这其中“有房有车”已经成为最常见且最受争议的一条,而除此之外,要求男方是“小鲜肉”,要求“女方能生育”或者“出自非单亲家庭”等条件也着实令人咋舌。(7月13日《京华时报》)
  在今天,大量剩男剩女成为父母们挥之不去的“心病”,相亲成为解决他们婚姻大事一个最便捷的方式。当人们来到相亲现场,俨然成为一个热闹的“市场”。在这里,爱情难觅踪影,看到的竟是赤裸裸的交易。人们开始担心,延续了千百年相亲相爱的婚姻会不会在我们身边渐行渐远,“明码标价”的婚姻会给人们留下什么?
  相亲“明码标价”,反映出人们“寻爱求情”正进入由含蓄到直白,由复杂到简单,由精神到商品的直行道。互联网时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婚姻的表达方式也随之改变。在大家都很忙的氛围之下,围绕着婚姻的诉求若不直白,人家会嫌你磨叽;只讲精神交流不讲物质供给,人家会嫌你不务实;若不把自己的底线和盘托出,人家会嫌你藏着掖着肯定是有什么“猫腻”……在这种情况下,在相亲时把自己的要求和条件全都放在桌面,让人一目了然:合适的请“交易”,不合适的请走开。
  婚姻坠落到可以“明码标价”程度,“买卖婚姻”正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不是婚姻历史一种“新的变种”,谁也不敢妄加评判,倒是有一点无法回避,过去封建社会买卖婚姻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起决定作用的是金钱。而现在,要谈婚姻,女方一出口就是“有房有车”是必备的先决条件。 
  在这种环境下,婚姻所蕴藏的非理性与非激情的成份越来越多,满足双方物质的诉求,就可以在转眼之间“一拍即合”成交。这种因钱而合的婚姻,结婚不代表承诺,离婚也不代表失去,谁也别指望这种依靠“明码标价”的婚姻能够获得真正的天长地久。由此,也许人们面对婚姻问题打从一开始就没有奢望“百年好合”。
  据民政部发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384.1万对,比上年增长5.6%,粗离婚率为2.79‰,比上年增加0.1个千分点。相比之下,我国在2002年的粗离婚率仅有0.90‰,2005年粗离婚率为1.37‰,十年来中国粗离婚率增长1倍多。《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项调查问卷显示,71.2%的受访者认为,当今离婚率节节升高的原因不在于性格不合,而在于年轻夫妻缺乏包容态度和责任感。这仅仅反映了社会婚姻状况的一个侧面,而年轻人一边是无法寻找到合适的伴侣成为“剩下的一族”,另一边又因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并将金钱置于情感和婚姻之上,从而抬高了自己婚配的成本与代价。当婚姻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放在“市场”里“交易”,这样的“婚姻”让人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