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牛鼻子,抢占转型发展宝贵机遇

奎文区:推进“四大片区”开发带动转型升级

2017-06-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山东互联网金融中心
  △齐鲁创智园
  △全影集团运营的全国首家婚庆产业网上商城落户奎文
  泰华城商务园区
  □杨国胜 都镇强 李硕 刘庆春
  
  潍坊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召开,描绘了未来五年潍坊的发展蓝图。“奎文区要打造半岛地区重要金融产业聚集区及高端商务区”“加快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步伐”“加速胶济铁路沿线区域产业转型、城市升级”等潍坊市党代会上的部署,让占据蓝图重要位置的中心城区奎文区迎来宝贵机遇。新一届的奎文区委、区政府坚决响应潍坊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新要求,第一时间贯彻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以优良的作风推进奎文的下一步发展。
  “奎文区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检验干部能力和作风的‘试金石’,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以项目看能力、看政绩、看后劲、看担当,迅速掀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的热潮。”奎文区委书记李辉铿锵有力地说。同时,在奎文区委、区政府看来,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经济的脊梁、发展的根基。抓住了产业,就抓住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抢抓上级政策好新机遇,以此抓项目建设、产业发展。随着发展进入新常态,奎文与其他城市中心区一样,面临着增速换挡、动力转换、结构优化严峻挑战,特别是土地供应总量少、开发拆迁成本高,制约了项目落地。发展迫在眉睫、瓶颈亟需打破、机遇稍纵即逝。怎么办?奎文区迅速给出了答案——3月份,奎文区召开10多次区委常委会、区党政联席会、调研座谈会,反复调研论证,统一思想、明确方向,作出了老市府、“三王一马”、文化南路、白浪河片区“四大片区”开发改造战略决策。奎文区委、区政府主动融入全市“七城一体”战略布局,进一步明确工作中,必须坚持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坚持高品位、高标准建设,坚持市场导向、经营城市,坚持有序开发、配套推进,坚持政策一致、惠民利民。
  发展迫在眉睫、瓶颈亟需打破、机遇稍纵即逝。在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的历史当口,奎文区抢抓棚户区改造、招商引资利好政策宝贵机遇,以“四大片区”聚产业、搞园区、建基地,将来可腾空土地5000余亩,变土地资源为赶超机遇、发展优势。
  大开发需要大建设,大建设要有大格局。奎文区坚持“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牵住了片区开发建设的“牛鼻子”。该区以高端视野搞规划。坚持站位要高、气魄要大、理念要新,与潍坊市中心体系发展、新一轮城市修编、2070年战略规划结合,提高规划可操作性。潍坊市规划局领导、专家4次参与研讨座谈会,提出了30多条建议。南部新城将按照统筹生产、生态、生活布局,走产城融合之路,建设集工作、居住、生活为一体的地区中心。老市府片区将实施聚焦发展战略,建设金融聚集区、高端商务区,打造中央商务区核心区。目前,南部新城概念性规划已聘请武汉大学城市设计院进行规划,召开3次论证会,计划6月份做完各项规划。老市府片区正组织招标,6月初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创新开发运营模式。奎文区坚持市场化方向,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探索建立重点片区+国有公司的开发模式,充分发挥恒建、创投、城投3家国有公司作用,积极引进大型央企,探索PPP融资模式,高标准实施开发改造。目前,南部新城实现部分成功融资,老市府片区已达成融资意向。
  规划一批龙头带动项目。奎文区依托片区内产业、文化旅游、自然生态资源,围绕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现代商贸、康体旅游、总部经济、科技研发等产业,策划包装了一批高端项目。齐鲁创智园: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总投资30亿元,发展设计研发、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业态,3年内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目前意向企业达200多家;1532文化创意园:占地600亩,对大英烟公司历史文化街区的欧式古建筑、老厂房进行重新开发,打造工业建筑遗迹旅游示范基地、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目前园区内的“壹号仓”项目,入驻企业50家,5200个立体仓位达到满负荷运转,2018年流水额可达100亿元;滨水养生产业园:结合白浪绿洲生态旅游带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南苑、新茂片区开发,打造新概念休闲度假体验区;特色金融小镇:借鉴杭州基金小镇经验,吸引业界精英、基金机构,建设生态环保、智慧科技、宜居宜业、业镇融合的金融小镇。同时,规划了一批基础设施、商业、教育、卫生等公建配套项目,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精品服务。
  不难看出,奎文区“四大片区”的开发,将为该区未来的发展腾笼换鸟、换档升级。而且,不论是规划、项目、建设等多个环节,奎文区都立足项目、产业,务实发展。在奎文区看来,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电商产业、城市工业、科技信息业、商贸商务业、汽车服务业、文化教育旅游业、智慧城市产业、健康医疗养老业是他们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的着力点。对此,奎文区在“四大片区”开发中,围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十个重点产业”协调推进工作组牵头抓总作用,完善产业链,强化创新链,做大做精新兴产业、做活做特优势产业、做优做强传统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