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非遗“触网” 指间“传活”

“互联网+”传统文化,为手艺人筛选用户,也拉近非遗与民众的距离

2017-05-14 作者: 赵琳 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赵琳 报道   文博会上,山东展区以齐鲁传统特色和现代科技魅力兼具成为最吸引人的展区之一。
  □ 本报记者 赵琳

  在一个叫作“传活儿”的互联网App上,能看到这些非遗产品在售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莒县过门笺”,省级非遗鲁绣代表性传承人的“五福紫光檀”双面绣,弓箭代表性传承人徐明坤制作的花荣弓……这个App上汇聚了多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品,图文并茂展示非遗历史、制作过程,讲述非遗传承人与行当背后的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听起来似乎与互联网相距甚远,如今也“触网”尝鲜儿。在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上,由大众报业集团所属山东文化产权交易所成立的专业传承平台“传活儿”在山东展区展出,四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亮“绝活儿”,非遗手艺尝试告别古旧、老掉牙的刻板印象,走进普通生活。
  手中剪刀翻飞,碎纸掉落,转眼间彩纸屑堆成了小山,张廷茹手下的一幅多层立体彩色剪纸作品也接近完成。在展区,她巧手纤纤,现场演示,吸引了不少观众。
  张廷茹八岁就随姥姥、妈妈学剪纸,最初是为了装饰威海当地常见的盛器——纸斗,后来她把当地流传了几百年的多层剪纸手艺融汇其中,开发了多种非遗产品。在“传活儿”上,张廷茹挂了几件作品,均是7层立体剪纸,工艺复杂。
  “我在山大是学计算机的,现在却当起了手艺人,很难想象吧!”张廷茹说,这份“差异”曾让很多人诧异,但她觉得,自己的经历反而对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手艺有帮助。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广庆,是著名鲁派内画传承人。他拿着一支极纤细的笔,手腕微微运力,在不到巴掌大的鼻烟壶里作画,绘制出松针根根分明的松柏。嘈杂的展区里,唯有他周围的观众屏息观看,半晌无声。
  懂行的观众感慨,“看大师现场作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一些年轻观众拿起手机点开“传活儿”翻看,不禁咂舌:张广庆挂在“传活儿”上的作品,最贵的一件“虎溪三笑”,售价18万元。
  省文交所董事长曲涛介绍,“传活儿”汇聚的都是经认证的非遗传承人、匠人,整合的是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聚传承人之艺术精粹,展非遗产品之华彩雅韵,呈现织染印绣、文房四宝、木作编扎、饕餮美食、琢玉成器、陶罐瓶烧、传统美术等内容。
  来自台湾的采购商林清珍说:“这是一种活态传承。以前普通民众根本没机会接触这类商品和匠人,找不到他们的实体店,也不可能认识这些手艺人。现在只要一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各个品类的手工艺品,而且和电商上大批量的劣质产品完全不同。”
  “手工艺互联网平台最大的好处,就是为我们筛选了用户。”烙画传承人林伟一边低头用电笔烙画,一边说,电商平台的用户群定位比较低,自己用心做出的活儿根本卖不过那些批发的大路货。但在“传活儿”上,用户懂得手工艺的价值、懂得非遗背后的文化价值,愿意为手艺买单。
  林清珍则表示,对于传统文化、非遗手艺来说,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是最好的传播。传统工艺不应停留在老匠人那一代,而应与当下相结合,成为一种潮流,进而成为一种东方美学的生活消费方式。“我希望两岸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考虑用互联网和商业的手段去激活中国传统手艺。”
      (本报深圳5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