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师道”何以赋新魂

山东师范大学在师生心中种下“师道”的种子,以师道建设培养过硬人才

2017-05-14 作者: 王原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原
    本报通讯员 姚昌 昌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下为师者,要传什么道、如何更好地传道?作为山东师范类最高学府的山东师范大学,近年来在师道建设方面作出了诸多探索。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当下,在一些高校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些大学生信仰缺失走偏,功利主义潜滋暗长,追求物质享受,精神生活匮乏;一些高校考核方式重科研,轻育人,重学术、轻思政……这些问题不解决,立德树人必然是一句空话。
  山东师范大学建校近70年来,名师辈出,并始终把师道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山师有着“全省基础教育名师,半数出自山师”的美誉,在未来的教师心中种下“师道”的种子,也成为山师的一大任务。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始终是我们办学治校的首要问题。‘道德当身,不以物惑’,尽管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赋予高校不少使命和功能,但高校的根本任务还是把人培养好。而没有师道建设的创新,是难于完成这一任务的。”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商志晓说。
打铁须先自身硬
  师道建设,先要强化党的建设。山东师大坚持把党支部建在学科上,党组织生活开展到实验室里,让支部建设扎根教学科研一线的土壤。
  走进该校原子分子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兼党支部书记孟庆田正在给教师党员上党课。该支部成立了党员先锋攻坚团,党员冲锋在前打头阵,涌现出了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泰山学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2项。
  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要完美统一。从身体意外致残、生活无望,成长为四届残奥会“三金一银”顶尖选手、获得“中国五四杰出贡献青年”奖章、三次记山东省政府一等功,吕晓磊人生的华丽转变,得益于他的老师——中国残疾人乒乓球队总教练、山东省十大师德标兵、山东师大的袁锋教授。“从10岁开始,我就跟着袁老师打球,吃住都在袁老师家里,一住就是六年。袁老师极有耐心,告诫我打好球得先做好人。”吕晓磊动情地说。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种“师道”精神被山师的许多老师默默践行着。
让青年师生“主动融入”
  山东师范大学在“师道”建设中,把青年师生作为工作重点,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扣子,更好更快地成长成才。
  为更好地帮助青年教师成才,山东师大专门建立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实行一对一指导,在政治、学术、生活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关心支持,使一大批海归青年快速融入,脱颖而出。
  现在大学生多是“95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带来了强烈冲击。与此同时,主要担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少高校辅导员工作任务重、待遇低,热情不高、流动较大。针对这种情况,山东师大作出创新,实行辅导员双轨制发展,职务、职称可以同时晋升晋级,但职称实行“岗位管理”,不从事辅导员工作,职称自动取消。如今,辅导员做思政工作腰杆更硬、底气更足。
  在思政育人工作中如何避免“单声道”,让青年师生“主动融入”?山东师大研究生工作部在近年思政工作中,逐步形成了研究生导师“五导”工作法,达到了“润物无声”“师徒同体”的效果。“五导”就是导师对自己的研究生,不仅要“导学业”,还要“导思想”“导人生”“导科研”“导生活”,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