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区域·人物

孙连春在维和、救灾、扶贫中更注重对人的关怀——

铁汉子真性情

2017-05-0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张 鹏 
    本报通讯员 杨晓林 王贤刚

  当过兵,进过海外维和部队,孙连春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来到基层,他流露真情,把扶贫攻坚作为份内事,看着贫困村一天天改变。今年,孙连春荣获诸城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5年前,在部队服役16年的孙连春脱下军装,转业到诸城市公安局特警大队当了一名人民警察。根据部队所学专业,他被分配到特警大队负责排爆工作。2005年,他凭借强烈的事业感和过硬的排爆技术,成为第三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一员。
  在海地维和的240多个日夜里,孙连春和队友们经受了冷枪袭击、雷区排爆、高温酷暑、蚊虫叮咬等严峻挑战。一次,任务区发现爆炸物,他奉命前往排爆。由于刚刚发生完爆炸,现场一片狼藉。当时,他身穿重60斤的排爆服作业,加上当地酷暑高温,衣服很快就被汗水浸透,汗水不断从头上淌下来,视力开始变得模糊。为了完成任务,孙连春冒着生命危险摘下防爆头罩,终于将爆炸物成功拆除。在海地维和期间,他先后参与和处置21起涉爆物品,每一次都是生与死的考验。
  回国后,孙连春继续在特警大队工作,时刻准备接受新的任务。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孙连春主动请战,开进灾区后,救援队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汶川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缺氧呼吸困难、语言不通,特别是部分地段由于余震不断,山上松动的山石不时滚落,随时有山体滑坡的危险。在抢救伤员、搬运物资中,他们肩扛手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脸上划出一道道血痕,手脚一次次摔伤擦破,汗水一浸,火辣辣得疼。但是,救援队没有人叫一声苦,没有一人撂挑子。救援期间,他们主动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购买了一批书包及文具送给当地贫困学生,与村民们结下了深深的友谊。最后离开时,乡、村班子及乡亲们一直送到路口。
  2015年4月,孙连春来到林家村镇东公村社区挂职第一书记。虽然之前早有心理准备,但真正来到社区办公室,他还是从头顶凉到了脚后跟儿:破瓦房、破桌椅,集体没有一分钱,干部一盘散沙。
  “说实话,面对困难,我心里也曾打过退堂鼓,不就是挂职吗?有必要出力吗?可转念一想,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职责和良心不允许‘懒政’。”白天,孙连春跑部门、四处“化缘”;晚上,在村里召集党员开会,谈认识、找出路,班子凝聚力开始一点点恢复。终于,在“娘家”公安局及其他热心单位的帮助下,修桥筑路,疏通水渠,改造广场,亮化社区,村里一天天在改变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