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双一流”打造科学合理学科体系

——访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

2017-03-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王桂利
  
  1月24日教育部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指出,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这为高校下一步的内涵发展指明了方向。日前,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接受记者专访,畅谈山东农业大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新理念、新实践。
  “十三五”时期,山东农业大学以创建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确立了“凝练优势和特色,打造高水平学科群;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建设科学合理、富有活力的学科体系”的发展方向,这与国家统筹“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部署紧密契合。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核心之一。一流的高校必定拥有一批一流的学科。目前,山东农业大学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21个省级重点学科。学校农林学科连续3年入选QS世界顶尖学科排名200强,3个学科入围山东省一流学科,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的一级博士点、一级硕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量也在省属院校中位居前列。
  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进一步凸显学校的传统优势,同时实现各类学科特色突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山东农业大学以“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学校综合改革为抓手,拿出了学科发展的路线图。
  农林学科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在学校发展中至关重要。新形势下,要保持传统学科的优势地位,确保快速发展和壮大,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此,学校实施了“学科高峰”计划,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方面为传统优势学科提供有力支持,引导其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培养和遴选学科带头人、构建合理的学科梯队、争取高层次的科研课题,推动学科提升整体水平,争取冲击国内一流、世界一流。同时,以这些学科为龙头,继续在突出重点、优化布局、彰显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平台的共享机制,搭建大舞台,找准着力点,为再争上一批国家和省部级标志性创新平台奠定基础。依托这些学科和平台,山东农大可以更好地立足国家战略、区域发展、行业产业需求,集中优势力量,组建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争取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山东农业大学,还有信息、化学、法学、外语等众多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这些学科起步比较晚、底子相对薄、师资力量也亟待提高,争项目、上课题、出成果往往都有较大难度。过去很多高校有“扶强不扶弱”的观念,总觉得在“弱”势学科上投入不合算,不如“强”势学科见效快。这种观念是短视的,基础学科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新兴学科在将来未必不是支柱学科,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在真正高水平的大学里,传统优势学科需要传承、发展,新兴学科更需要定位、培育,学科建设一定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
  交叉与融合是这些学科的发展之要。近年来,学校一方面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以优势学科为轴心,引导其他学科与优势学科进行相应的交叉渗透,在优势学科方向上凝练出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给,强化多学科间的横向交叉和融合,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方面培育出新的学科增长点。正是这两方面的设计,让有限的资源实现了高效共享,为这些学科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促使学科方向更加稳定和集中,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特色更加鲜明和突出,在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对学校优势和特色学科起到了坚强的支撑作用。例如,学校将信息学科与农林传统学科紧密融合,建设了国内首个农业大数据中心和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渤海粮仓和山东省一圈一带、蓝黄经济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当今世界,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成果,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仅是薄弱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实现创新的重要源泉,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