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一个中心,组建两大团队,构建三项机制,东平县人民法院——

集中管辖让家事案件不再难断

2017-01-06 作者: 姜言明 刘涛 来源: 大众日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家事案件数量不断增长,处理难度也不断增大。
  家事纠纷的解决不仅关乎个人及家庭幸福,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与文明进步。东平县人民法院顺应司法改革趋势,推动和深化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确立了“以家为本、亲情修复、多元化解”工作理念,构建了“1+2+3”,即“一个中心为平台、两大团队为支撑、三项机制为保障”的家事审判工作模式,不断推进家事审判向专业化、亲情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刘 涛
    本报通讯员 侯传蒙
 

推进家事审判
“规范化+亲情化”

  2016年5月,东平县人民法院被确定为全国“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法院”,成为全省法院系统4家获此殊荣的法院之一。
  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该院打破过去家事案件由辖区法庭分散管辖的格局,专门成立家事案件审理中心,管辖城区及周边6个乡镇的家事案件,实现家事案件相对集中管辖。
  “过去法官肩上担的案子重,且案件类型繁杂,在家事案件的审理上专业性不强,现在有专人打理家事案件,使家事审判工作更规范有序,有利于案件审判质效的提升。”东平县人民法院副院长栾启虎说。
  中心自成立以来,共审理家事案件700余件,呈现调撤率和服判息诉率高、发改率低的“两高一低”良好态势,其中离婚案件和好率同比提高了12.4个百分点。
  为将“家”的理念充分彰显,该院还对中心进行了“家庭化”改造。设立涉离婚的“惜缘”和涉赡养继承的“一家亲”两个特色调解室,让当事人在“客厅”调解,在“T”型、圆桌型审判庭开庭。根据情感疏导、临时安置儿童老人等功能需要,建立了情感港湾、儿童乐园、育婴室等多个功能区,并建设“家”文化主题墙、宣传栏等,让当事人处处感受浓郁的“家”的温暖。
化解矛盾纠纷
“专业化+社会化”

  “这样能最大程度减少当事双方的对抗情绪。”栾启虎说,只有当事人情绪稳定了,才能商讨接下来矛盾纠纷的解决方案。如何解决?团队建设至关重要。
  此次家事审判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改变法院过去以审为主的传统审判理念,更加突出其矛盾的化解功能。
  为此,东平县人民法院选派4名具有扎实法学理论功底、丰富的调解审判经验和家事生活经验的家事法官常驻中心,探索组建了“家事法官+法官助理+家事调查员+家事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的新型审判团队模式,并设立以优秀家事法官个人命名的法官工作室,更加有效推进家事审判专业化。
  家住东平县城的小王和丈夫小刘就深受其益。小王和小刘本是一对恩爱夫妻,两人都在外地打工,最近一段时间,因丈夫不满小王在洗浴店打工,两人闹起了离婚。
  2016年12月28日,闹离婚的小两口直接吵到了家事案件审理中心门口。家事案件审理中心负责人苗勇接待了他们。苗勇作为一个从事法律工作20年的资深法官,有着丰富的家事案件审判经验。他并未着急让工作人员给小两口作立案登记,而是直接领他们到了“惜缘”调解室。待苗勇摸清症结后,抓住两人在外各自打工,都是为了孩子的共通点,打动双方,两人最终和好。
  据苗勇介绍,由于家事纠纷具有复杂性、隐秘性、复合性,他们往往会给矛盾双方设立一个“冷静期”。其间,法官助理、家事调查员、调解员入户走访,了解当事双方的矛盾症结,做好情感修复工作。
3项机制推进
“精细化+长效化”

  想保证中心长效运营,机制保障是关键。据苗勇介绍,现在中心构建了心理疏导机制、亲情多维修复机制和家事纠纷化解联动机制,各机制之间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有效推进了家事审判向精细化、长效化转变。
  针对家事案件当事人易出现心理失衡、情绪激动等问题,东平县人民法院与泰安市应用心理学会建立协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聘13名具有丰富化解婚姻家庭关系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为家事纠纷情感导师。
  孙运健就是其中一位。2016年12月28日上午,记者见到她时,她正为一对闹离婚的小夫妻作情感疏导工作。当事人小李与丈夫小吴婚后育有一双儿女,小吴因父母双亡,便与小李一起与叔婶同住。在小吴外出打工期间,小李与其叔婶因家庭琐事发生矛盾,小李生气便向法院起诉离婚。法官发现双方均性格不太成熟,情绪容易激动,在法官的引导下,双方接受了情感导师的心理疏导。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贴心交流,当事双方情绪及心理上均有所平复,法官趁热打铁,深入做工作,夫妻俩最终和好,原告撤诉。
  据了解,家事案件审理中心还专门为情感导师设立了情感港湾,购置了沙盘、放松椅等较为完备的心理设备,帮助他们更好地修复家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