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推进脱贫攻坚与全面致富奔康相结合,建立健全稳定、持续、长效增收机制——

扶贫开发走出德州路径

2016-08-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张宇鸿 杨 鹏
    本报通讯员 祁玉方 王建建

  齐河县扶贫办不叫“扶贫办”。
  这个部门的全称颇为与众不同——“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办公室”的牌子,凸显出其肩负的双重职责,也暗合德州市扶贫工作的导向。
  德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与全面致富奔康相结合,以产业扶贫为主要抓手,引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既帮扶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建立健全贫困群众稳定、持续、长效增收机制,又引导广大农民“进会、入社、上链”,实现致富奔康。
  “把脱贫攻坚与全面致富奔康结合起来,标本兼治、综合施策。”这是德州市委书记陈勇带领新一任班子调研全市134个乡镇、8000多个村庄后提出的工作思路。
  从调研情况看,绝大多数农民生活还没达到全面小康,贫困与否的边界线主要体现在生活质量上,他们院里有粮食,手里没钱花,年收入上不去。如果单靠种粮,没有副业,不去打工,想过上好日子很难。如果没有大的社会氛围、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脱贫不会牢固。
  全面小康,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基本标志。中央和省里对扶贫开发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抓住用好这一机遇,不仅能够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而且会激活涉农产业发展,补齐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民生短板,尽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陈勇说。
  脱贫攻坚与全面致富奔康相结合,首先体现在对贫困户的识别上。
  德州是全国唯一一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人均耕地1.84亩,低于省定贫困标准线的人口较少,但超出省定标准的低收入户占一定比例。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掉下贫困线,这是当地不少农民的现状。为此,该市兼顾收入标准和“两不愁、三保障”,将年收入超出3372元但由于大病等必要性生活保障支出过大而导致确实贫困的群体,按照市定标准(年人均纯收入在3372-4500元)纳入到识别范围,重点关注共同帮扶。目前,德州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58万户、9.59万人,市定贫困人口3.44万户、6.92万人。
  两年之内让9.59万贫困人口脱贫,实现脱贫攻坚与全面致富奔康相结合,德州提出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动员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而不是几个部门单打独斗。更为具体的实现路径是,以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为切入点,选准脱贫项目,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当地群众共同致富奔康。
  6月21日,一夜大雨,西店村省派第一书记朱玉国站在海棠地里,嘴角扬出喜悦的弧线。“你看吧,这场雨后肯定噌噌地长。”朱玉国指着西边两公分粗的海棠地里黑色覆膜下的地瓜花生对记者说。东边的3公分海棠林下,一群白鹅正享受着杂草的美味。海棠正值壮苗期,已近人高,扣除购苗、养护等成本,一株至少有50元收益。虽然这笔钱还要等一年半后才能进村民腰包,但种花生、养白鹅等林下经济的开发,可以保证30多万元的年收入。
  武城县西府海棠种植园是西店村利用“整村推进”专项扶贫资金开发实施的扶贫项目。资金跟着贫困人口走,贫困人口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产业走。“要把产业扶贫作为重点,壮大村级的经济发展条件和收入,
这是拔掉穷根最有效的办法。”市长陈飞认为,当务之急是为贫困户选项目,为贫困村选产业,让更多农村贫困户加入生产协会、合作社,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使农户“进会、入社、上链”。
  目前,德州已实施各类扶贫产业项目1246个,受益贫困人口6万多人,形成扶贫产业项目典型带动、遍地开花的良好态势。
  3月,宁津县纪委的一纸通报在德州党政机关掀起一片惊叹——该县长官镇党委两名委员在扶贫工作中对“五通十有”的有关要求重视不够、标准不高,重布置,轻督导,重安排,轻检查,致使路庄村“五通十有”标准低,效果差,两人被党内警告处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被诫勉谈话。
  考核“指挥棒”和督查“杀威棒”双管齐下,德州制定出台了《德州市脱贫攻坚督查问责办法(试行)》《2016年度县(市、区)脱贫攻坚考核办法》和《2016年度市直行业部门脱贫攻坚考核办法》,把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单位和责任人全部纳入问责范围,并将问责细化为24种情形,明确约谈、免职等11种问责方式。通过时间、人员、对象、明察暗访“四个随机”督查,今年以来先后深入53个乡镇、269个行政村、2014家农户,对督查发现的问题,直接反馈给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
  发力做加法的同时,善于做减法也是综合施策的应有之义。今年以来,德州将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起付线减半,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据初步测算,两项政策每年可以减轻贫困人员医疗费用负担2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