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援疆卫星工厂建在乡间村头

维吾尔族同胞走出家门喜进厂门

2016-08-14 作者: 吕光社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吕光社
    本报通讯员 王 磊 袁广峰

  8月3日14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37岁的帕提古丽·瓦斯提熟练地踩动着缝纫机踏板,手中的布料在针板上飞舞,一双双防静电手套鱼贯而出。她所在的芒辛乡4村锦绣纺织产业社区500平方米的厂房内,90多名维吾尔族女工和她一样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地忙碌着。
  帕提古丽是芒辛乡4村村民,骑电动车从厂里到她家很近,只需三四分钟,但为了多生产手套,帕提古丽经常中午、晚上主动留在厂里加班,“厂里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可以多得,挣得多了,家里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帕提古丽所在的工厂是援疆企业喀什锦绣纺织有限公司在英吉沙县设立的9个分厂之一,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卫星工厂”,具体来说就是,援疆企业在济宁市援建的英吉沙服装产业园设立总部,负责产品设计、销售、质检、包装、物流等;同时在乡村和社区建立“卫星工厂”,统一管理标准、统一发放订单、统一配送原料、统一回收产品。
  “按照‘总部工厂+卫星工厂’的模式建设农村产业社区,让维吾尔族同胞走出家门进厂门,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并产生‘就业一人、改变一家、带动一片、稳定一方’的积极效应。”据济宁市援疆指挥部指挥李洪文介绍,英吉沙县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土地收入低,就业渠道狭窄,工资性收入较低。
  为解决维吾尔族员工就业问题,济宁市援疆指挥部与英吉沙县积极招引劳动密集型企业。2014年6月,国内最大的滑雪手套生产企业——济宁中兴手套集团落户英吉沙县,并将小型加工厂建到农村和社区,探索出了“总部工厂+卫星工厂”模式。
  “总部工厂+卫星工厂”生产模式逐渐推广,投资9000多万元的服装产业园竣工,为手套、服装、针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创造了条件,现已有中兴手套、锦绣纺织、伊丝路汽车坐垫、即发集团等6家企业在服装产业园设立总部,在乡村设立“卫星工厂”53个,6900余名维吾尔族同胞实现就近就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