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诸城·文化

非遗项目“曲高和寡”觅知音

诸城市通过为传承人与企业搭建合作平台的方式实现双赢

2016-08-12 作者: 张鹏 宋学宝 来源: 大众日报
  马新友在教习传承人技艺。
  □ 本报记者 张 鹏 宋学宝 
   本报通讯员 王 玮 李钰婕

  日前,文化部网站公布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立项名单,诸城茂腔作品榜上有名。这是继去年诸城派古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支持后,又一可喜成果。
  诸城历史悠久,非遗资源众多。目前拥有县级非遗项目106项、潍坊市级项目35项、省级5项、国家级3项。为唤醒民众对非遗保护的自觉性,该市走出了一条带有诸城特色的非遗保护新路子。
诸城茂腔改换新形式
  7月28日下午五点,天气刚刚凉下来,诸城市中心广场就摆起锣鼓,一茂腔演出剧团到位,鸣锣开唱。路边疾走的市民纷纷驻足观看,不一会儿,演出场地就被围了起来。“听到锣鼓响,饼子贴在锅台上”,道出了诸城百姓对茂腔的痴迷。
  陈柏林和他的团队负责为老艺人捡拾道具,维护现场秩序。陈柏林是诸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非遗项目传承得好不好,他心里有数。每年的消夏晚会,诸城茂腔都是必不可少的戏曲。“诸城茂腔注重细节和个性张扬,把个人感受放在社会群体中表达,用诸城话唱出来,特别有味。”陈柏林说,当地几乎人人都能唱上几句茂腔。
  “现在诸城茂腔是旧瓶装新酒,重新焕发生机。”陈柏林告诉记者,作为地方戏曲,诸城茂腔在传承中分量最重,为了把气氛烘托出来,已经连续举办三届茂腔艺术节,用现代舞台剧的方式诠释当代人生活,贴近群众。今年5月份,现代茂腔剧《非常妈妈》进京演出,大获赞赏。在各地巡演的《好院长王金鉴》、《三背娘》等,用情景剧反映好人风貌,给人印象深刻。
  以前,诸城21个公社,个个都有茂腔宣传队。如今,单是专门从事茂腔演出的剧团也有近20家。民间有“三天不喝水,也要看王仙梅”之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王仙梅、陈艳琴是诸城茂腔的代表性人物。
  为培养传承人才,诸城市今年联合潍坊市文艺创作社创办培训班,把民间爱好者的想法和创新点子反映到作品上来。“诸城很多人喜欢看,但是缺少传唱的动力,受流行文化的冲击,传播形式落后,人才出现断层。”为培养“唱得好”之人,陈柏林找来专家,用一个月的时间办培训班免费为民间剧团授课。
古琴交流走出去引进来
  诸城茂腔的根源在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对于诸城派古琴来说,则是阳春白雪的艺术。2006年,诸城派古琴被列入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项目在诸城慢慢推广开来。
  “古琴是文化艺人、社会贤达的精神图腾,是一种文化寄托。”陈柏林表示,要唤起整个社会对古琴的关注,并非易事,“古琴属于小众型艺术,演出往往是公益性的,‘曲高和寡’基础少。”
  尽管如此,诸城市依然在多方培养传承人。今年36岁的姜燕,音乐学院毕业后,考入诸城市文化局古琴研究中心,从第一次接触古琴,跟随首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赤诚学习,到如今已有10年时间,对诸城派古琴发展了然于胸。
  辛亥革命后,诸城派古琴曾经被蔡元培和章太炎推向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把地方派系推向全国,这让诸城派古琴有过辉煌的历史。
  “诸城派古琴历史悠久,不过现在处于恢复起步阶段。诸城派古琴谱系很完整,代表性曲目如《关山月》、《秋风词》、《凤求凰》等,在全国各地的曲派中传用。”姜燕说,要把诸城派古琴推出去,不仅要借力音乐会展示诸城派古琴,还要邀请其他派别来诸城演出,“同一首曲子,比如《平沙落雁》,诸城派的风格是什么样子的,广陵派的风格又是什么样子的,九嶷派又是什么样的,每一个派别都需要听一下。”
  去年,诸城派古琴获得98万元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金,利用这部分资金,诸城派古琴开始在天津、济南、莆田等地巡演,“在天津一个大剧院演出时,1000多人的席位座无虚席,来看的小孩子都没有乱跑的,他们对古琴的尊重让我们很吃惊。”陈柏林回忆起演出经历,依然触动很大。
  现在,为传承诸城派古琴,位于诸城的明诚学校和文化路小学,先后成为诸城派古琴传承基地。推广10年来,已开始有专业的斫琴公司出现在诸城,在不少学校、文化馆、琴社都开始有了古琴演出和学习。
把非遗项目嫁接到产业中
  在诸城,流传着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三年大旱,忘不了五月十三。”传说中,五月十三是秃尾巴老李出生的日子,这一天他都要回家看望母亲。每逢这一天,诸城都要下一场或大或小的春雨。苏轼在密州任职,到常山祈雨,要去秃尾巴老李庙里拜一拜。
  “这一传说在诸城流传已有1000多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因为一项传说很难产生社会效益,保护起来很难。”陈柏林告诉记者,后期修建的一些纪念场所,也少有人驻足。诸城市106项非遗项目中,像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仅是“文字上的遗产”。
  今年68岁的舜王街道老梧村的农民马新友,是诸城黑陶代表性传承人,从1980年起开始研制黑陶,能烧制出精美的蛋壳陶杯及鼎、爵、瓶、壶、砚、罐等30多种黑陶艺术品。“做黑陶靠的是爱好,这项工艺市场认可度不高,价格太高没有买家,价格低了做不着。”像马新友一样的黑陶艺人一直面临尴尬的现实。
  这一局面,正在打破。目前,诸城市坚持“以生产促进保护、以利用带动传承”的方式,在诸城黑陶、剪纸、席编、条编、诸城面艺、密州酒酿造技艺等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非遗项目中开展文化产业扶持和生产性保护。通过为传承人与企业搭建合作生产平台的方式,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非遗项目四喜丸子与当地惠发公司合作,生产出的鸡脯丸子很受欢迎;碗碗大火烧,原来只是一家庭作坊制作,嫁接到佳士博公司后,让很多诸城人都能方便享受到这一项技艺。此外,诸城铭秋月文化公司利用“苏轼与超然台”的传说、“半潭秋月”的传说等非遗项目开展非遗衍生产品生产;针对诸城派古琴项目,引导成立了虞舜古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展斫琴及古琴谱、琴乐光盘和乐器模型制作等文化产业项目。在其他非遗项目中,如诸城黑陶、诸城竹板快书、诸城剪纸、无忌席编等,也都在政府扶持下建立了个人手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