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时政

崔惠峰:把产品做到无可挑剔

2016-07-20 作者: 张晓帆 宋弢 来源: 大众日报
  ■寻找“青岛工匠” 弘扬“工匠精神”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宋弢

装配冰箱4分30秒
  固定中铰链、对冰箱部件进行焊接……在装配车间,一台冰箱的技术工作可达120余项。对普通一线工人而言,熟悉其中的几项,甚至几十项技术均有可能,但对120余项技术都驾轻就熟的少之又少,海尔中一互联工厂小微工艺技师崔惠峰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青岛市技能大赛冰箱装配工的“工种状元”,在冰箱装配生产线上摸爬滚打12年之久的崔惠峰先后从事过发泡、焊接、灌注等重点岗位。装配一台冰箱,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挑战,经多人通力合作10分钟才能完成,可对他而言,仅需4分30秒,并且各项指标均符合出厂标准。
  崔惠峰认为,只有自身积累了成熟的实际操作经验,才能更好地培训员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不断进步。“没什么难的,熟能生巧。”崔惠峰说。
把每一道工序都做到极致
  在同事眼里,崔惠峰对产品质量的苛求近乎“病态”。“以冰箱的装配间隙为例,在整个行业内,将间隙控制在0.5毫米以内就属于达标,但崔工却不断追求极致,在他的要求下,我们不断改良工艺,最终将装配间隙缩小到0.2毫米以内。”总装线上的一位技术工人称,0.5比起0.2,看起来相差不大,顾客可能也不会因此要求维修、退换,但体验度就会下降。
  即便是技术纯熟的老技工,崔惠峰也有提心吊胆的时候,他最担心的就是冰箱产品下线后的市场反馈。崔惠峰说,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就是将所在行业的产品做到无可挑剔。在他看来,用户对产品哪怕有一点点不满,都意味着他和他的团队工作不到位、技术不过关。
  崔惠峰说,下线前冰箱质量的抽检、对冰箱各项返修问题的跟踪、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等,都需要眼里揉不进沙子,而这一切的最终目标,就是确保生产的冰箱在质量上无可挑剔。
  “我也是一名普通消费者,一旦买到质量不合格、使用不顺手的产品,往往会对整个品牌失去信任。对我而言,需要做到的就是确保‘产品零缺陷,用户零抱怨’,把用户需求放在第一位,而想达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将生产流水线上的每一道工序做到极致。”崔惠峰说。
  “家电行业的装配车间,最需要经验丰富、技能完善的能工巧匠。”崔惠峰说,除了提升技能,还亟需端正工作态度和职业觉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将产品品质从99%提升到99.99%。
敢为行业先
  思路开阔、勤钻乐学、大胆创新……这是海尔中一互联工厂小微相关负责人李凯对崔惠峰的评价。
  作电检测线是冰箱下线前的性能测试工序,也是检验冰箱制冷性能的关键重点工位,生产过程检测传感线反复使用很容易造成损坏无感温。崔惠峰下决心进行改良,为快速且准确地排查出不良传感线,去年6月,崔惠峰借力设备、供应商等资源共同研究制作出了传感线导通测试仪器,并效仿爱迪生研究灯丝材料的办法,逐一替换传感线,操作位员工只要对传感线进行测试就能快速发现并更换不良传感线,生产效率提升18%,作电检测质量提升38%,保证了100%合格作电出厂。
  此外,由崔惠峰推广改良的“2厘米焊接法”,将30厘米长的新焊条按2厘米等分,在每个2厘米节点处焊接,焊条用量由1.5克减到1.1克,既节省了物料,又提高了效率,每年可为企业节省100余万元;他参与论证与实施冰冷行业“自动化扫描安检”项目时,通过自动扫描条形码识别冰箱型号并进行设备自动安全5项的检查,并且实现系统自动对下一个工序的产品进行自动闸口或放行,颠覆了人工操作设备及人工判定的模式,年降质量损失成本25.8万元……据悉,通过主动钻研、借力专家资源参与研究设备自动化、智能化,崔惠峰带领团队不断改善产品质量,12年共计输出36项改善成果,为企业累计增加收益500余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工艺技师,崔惠峰在为公司培训新员工方面,同样做出了不少贡献,这些年来,他累计带徒77人,其中能手50人,熟手21人,经他指导的6人已经成长为高级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