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

跨越“三重门” 深度精细化

2016-07-20 作者: 张忠德 宋弢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忠德 宋弢
    本报通讯员 李涛

  黄岛区不断审视、调整治理思维和方式,树立全新的治理视角和维度,实现了理念、思路和推进路径的三重跨越,将社会治理精细化,推向纵深、推向全域。
理念门: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昆仑山路是黄岛区一条连通南北、辐射东西的主干道路。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道路周边集聚了光谷软件园、海尔信息谷等诸多大项目,但基础设施的缺乏以及管理的相对滞后,给周边企业、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去年1月份至今,黄岛区社会治理中心共接到市民反映关于昆仑山路问题的投诉600余件。社会治理中心就此问题作了充分的调研研判,于今年1月形成社会治理公众投诉专报,建议黄岛区政府尽快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对昆仑山路(淮河路以南段)进行综合整治,并建议在整治过程中转变工作方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公众监督,及时公布工作计划和进展情况,体现市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
  从“被动式管理”到“主动式服务”,社会治理的过程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理念的转变决定着矛盾化解的能力。目前,黄岛区社会治理中心处置的事项中,涉及民生服务的内容占到了23%以上,每天约有820件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成效明显。“社会治理的核心在于服务,社会化服务关键在于解决好老百姓密切关心的每一件事情。”黄岛区社会治理中心副主任徐丰伟说。
  “一手抓社会发展,一手抓社会治理,在发展的过程中对问题实行全民共治。”黄岛区社会治理中心主任宋军说,“社会管理发展到社会治理,是一个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发展过程,从管控维稳为主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使政府大包大揽逐步变成全民共治。”
  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于晶利认为,社会治理理念要转变到民众本位的协同治理思路上来,理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强调“双向互动”,不要停留于传统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管理理念,让社会发挥更大的能动作用。
思路门:
从政府主体到多元共治

  曹美娟是黄岛区长江路街道一位社区主任,该社区有7880户居民,去年她就计划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来解决居民对社会公益、文体康乐的需求。今年她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确立了以“心·阳光”为主题的社区服务平台,引导居民组建“和事佬”组织,调解家庭或邻里纠纷;在武夷山路,成立由经营业主组成的“平安理事会”,形成“人人讲安全、户户守规则”的氛围。
  在黄岛区,社区居委会正在经历着从大爷大妈佩戴袖章管“婆婆妈妈事”阶段,向社区治理现代化、专业化管理阶段发展,社会组织扎根社区也逐渐成为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在长江路街道尤为明显。
  长江路街道有效引导和整合了辖区各类社会组织,实行“一社区一特色”,走出了一条“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新路子,打造了以“义播阳光”为主题的街道大服务体系,为社会组织和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平台。街道还成立了“义工联盟”组织,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实现社会治理“互动效应”。
  “社会组织进驻社区,可以让双方取长补短。”于晶利认为,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充分调动体制内的力量和体制外的社会资源,将政府、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和志愿服务相结合,提高服务的精准度和专业化,共同商讨解决社区治理问题。
  宋军认为,形成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关键是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积极引导居民自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治理方式要从“官管民”的单向治理转变为“官民共治”的双向治理。
路径门:
依托信息化推进精细化

  社会治理精细化与信息化建设密不可分,建立“互联网+社会治理”工作模式,就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社会治理精细化中的作用。要利用社会治理“大数据”,为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提升工作效能服务,为解决广大群众的民生诉求服务。
  针对居民多次反映黄岛区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黄岛区社会治理中心整合相关数据65条,进行分析研判,展开调研。同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借鉴上海等地先进经验,于今年2月形成初步意见,以社会治理专报方式,上报黄岛区政府审批。随后,黄岛区向公众开放了辖区123所学校的体育场地,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针对社会治理工作的新特点,黄岛区社会治理中心借助“大数据”统一部署社会治理信息支撑平台,区、镇街、管区、网格分级共享使用,实现信息采集、事项转办、事项处置的四级联动。目前,黄岛区初步建立起包含200多万条信息的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目前,每天还有近7000条信息上报至平台,“数据中心”的体量正在不断扩大。
  “依托社会治理信息支撑平台建设,有效简化办事程序,变‘多头受理’为‘一口受理’,加强了各级各部门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形成完整、准确和极具时效性的民生大数据。”徐丰伟说,对积累的公共服务大数据加以分析研判,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制定政策,可以提高社会治理的精确度和靶向性。
  于晶利建议,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要有序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明确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社区养老、社区医疗、社区物业的智能化建设,广泛吸纳社区社会组织信息资源,构建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环境宜居的智慧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