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中区每年500万元培训教师

让孩子家门口就能读名校随名师

2016-07-07 作者: 王原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 原 
   本报通讯员 董国华 朱士娟
  
  日前,一场历时近两个月、竞争激烈的全省名师、名校长PK赛落幕!经过全国知名专家多轮评审,全省共有200人入选齐鲁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济南市共有17人上榜。在这份被寄予厚望的“未来教育家”种子名单中,市中区有5人入选,其中3人入选“齐鲁名校长”,2人入选“齐鲁名师”,入围人数居济南市各区县首位。
  风景这边独好,揭示的是市中区多年来狠抓教师及干部队伍建设的不懈追求。从成立“名校长工作室”到建立“五大高校培训基地”,从校长高级研修班到教师专业化培训,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一次次由内而外的蜕变,驱动着市中区一批批教师、校长走上名师、名校长之路。
让教育家办学
  “学校如何实现自主发展”“如何让办学理念落地”“如何细化育人目标”“如何构建课程体系”“校长该如何做好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近日,一场围绕“提升学校自主发展力”的头脑风暴在市中区教育局展开。
  12位来自城郊学校的小学校长,带着刚从北京师范大学学成归来后对教育的新认识,与市中“名校长工作室”的4位名校长进行了深入讨论。从抛问题到理思路,最后到破瓶颈,3个小时过去了,大家仍意犹未尽,在思想碰撞中把在外学到的东西内化、升华。
  “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谁抓住了这个核心,谁就找到了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市中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刘绍辉说。市中教育牢牢抓住了“人”这个核心,以实现“人的发展”为目的,坚持推进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从而让他们真正成为全区教育发展的内生力。
  为发挥名校长带动辐射作用,2008年,市中区成立“名校长工作室”,由王泽贤、烟文英等7名校长组成。目前已先后有40余位校长拜名校长为师,潜心学习治校、治学经验。
  八年时间,“名校长工作室”成员走进不同学校,开展不同形式的研讨、交流,通过理念引领、实践指导,使校长们在切磋中互补,在交流中提升。
  除了挖掘身边资源,市中区放眼全国,为校长们量身打造了“校长导师团”,邀请李希贵、郑杰、边玉芳、毛振明等多位享誉全国的教育“大咖”组成“专家团队”,招收市中区30余名校长为“徒弟”,让校长们用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
  为引领校长走向专业发展,市中区还举办了“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班”“专业标准下的校长发展”高级研修班,并与上海郑杰工作室展开项目合作。除了对校长们进行分层次培训,还联系全国教育改革先进地区,带着校长们进行论坛交流、学术研究,使他们不断得到历练。
形成教师梯次培养机制
  随着市中区教育的不断发展,内涵发展、均衡发展作为一种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打破教师成长的“天花板”,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才是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
  从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教师“全员大练基本功”,到21世纪初实施的“教师发展工程”“教师学研共同体建设工程”,再到当今的“名师工程”,市中区教师培养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互动式的研修与提高局面,组建起一批以教育科研群落、名师工作室、书友会等为代表的“学研型组织”,培养出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师队伍。目前,全区在名师培养上已形成“新苗—新秀—骨干—风格—功勋”教师梯次培养及“双首席、双十佳”名师引领机制。
  2015年是市中区教育的“人才培养年”,建立了北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陕西师大、浙大5所高校师训基地,构建起人才培养高地,老师随时可以到高校“充电”。刘绍辉介绍,市中区每年都会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培训,让他们学习最前沿的教育动向,了解教育究竟往哪里走,做教育最接地气的事情。截至目前,这5所基地累计培训干部教师2000余人次,全区城郊教师、城区骨干教师基本实现全员轮训。
  此外,市中区还建立了自己的“本土名师、后备干部培养库”,确定了60位骨干教师为名师培养人选,安排他们到高校进行脱岗培训,公开选拔30余名优秀教师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并择优派驻新建校、薄弱校、城郊校挂职,在管理岗位上进行锻炼与培养。计划用五年时间打造一批“土生土长”的教育专家,引领各教育集团的高位内涵发展。
城乡教师跨校交流
  城乡、区域间学校师资水平的差距,是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
  市中区自2013年试水集团化办学以来,全区先后成立20个教育集团,20所品牌学校与37所新建学校、薄弱学校、城郊学校抱团发展。集团覆盖学校比例85%,已有近千名干部教师进行了集团内部流动,年参与率超过10%,其中包括115名干部教师参与城乡跨校交流,带动了城郊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全方位提升,4万余名居民子女家门口就能“读名校”“随名师”。
  除了内部交流,市中区还鼓励城郊学校教师、干部走出去开视野、学经验。在市中区“名校长工作室”组织的研讨会上,东河小学校长王功凤说,学校加入教育集团后,管理更加规范,通过集团内交流和外出学习,教师专业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如今,“为了每一个学生”正在成为市中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这里的教育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可喜改变:学习,从知识记忆到问题解决;教师,从讲师到导师;课堂,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