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繁华易憔悴,盛世藏衰微

2016-05-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林颐
  作为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乾隆在位六十年期间,缔造了一个“乾隆盛世”。可是,在这一派繁荣景象的背后,隐藏的各种问题渐次浮现。历史作家张宏杰称之为《饥饿的盛世》。
  作者把乾隆放在显微镜下切片观察,笔触不时旁逸横斜,从乾隆和其他人物的荣辱浮沉延展,论述所及,不仅是大清王朝本身的统治机制,更是中国千年帝制时代的回光返照。
  和乾隆有关的故事实在太多,野史村言不足为道,传说演义更多伪饰,本书内容来自正史,经张宏杰细心淘洗、撷选的这些材料,很能说明乾隆的性格。比如,太后和乾隆聊天,提及顺天府一寺庙年久失修,乾隆当即满面笑容地应承下来,转过脸却严惩了太后身边传递消息的小太监。寥寥数百字的这则故事,其中内涵着实值得再三回味。一来可见乾隆情商,处理人际关系手腕之灵活;二来可证乾隆齐家很有一套,侍太后至孝,但时刻提防后宫与外界的联系;三来可用作敲山震虎,趁机打压太监势力。
  张宏杰总结了历史上威胁皇权的八种势力:敌国威胁;农民起义;权臣专政;太监擅权;后妃干政;外戚乱政;朋党之争;地方割据势力。以上这个故事就意在化解太监、后妃、外戚三股势力。张宏杰说:“中国式皇权,一言以蔽之,就是剥削天下的权力,其自私性决定了它终日处于被觊觎和窥伺之中。”满清入关后一直很注意吸收历史教训,但虽经康熙、雍正之百般努力,八种势力仍暗流汹涌,直至到了乾隆时代,才在康、雍两代人的基础上,对内缜密阴柔地实现集权,对外积极主动地远伐攻击,最终乾纲独揽,文治武功收归一己。
  乾隆十三年是统治风格剧变的一个分水岭。乾隆借“孝贤皇后之殇”大做文章,以礼仪不周、哀悼不诚为借口大肆清洗。朝廷气氛变得格外紧张。谁应该告发谁?后果又会如何?乾隆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冷酷。这一场政治风暴围绕着正确之仪、祖宗之制和天下秩序展开,而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皇权。文字狱为乾隆玩弄权术提供了特别合适的机会,通过“文字狱”一桩桩政治罪案,他极容易地为自己创造了条件,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背后应归因于君主制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特点。
  本书还探讨了后乾隆时代的中国,以及西方人眼中的乾隆和清朝。从乾隆登基直至乾隆驾崩,1735-1799年,漫长的18世纪——世界历史独一无二的重要的“革命时代”,当西方世界日新月异、天翻地覆之时,曾经远远领先世界文明的中国,这时候都在做些什么呢?这也让笔者想起孔飞力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里论述的,乾隆末年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层面所出现的危机现象,超越了大清帝国国家机制和资源、以及相关统治及危机处理手段的能力之所及,最终将整个国家与社会推向灾难局势。
  《饥饿的盛世》
  张宏杰 著 
  重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