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农民的“致富梦”

——山东理工大学首轮“第一书记”工作纪实

2015-11-05 作者: 王原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 原
  本 报 通 讯 员 路恩春 崔文斐

  日前,山东省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领导小组对表现突出的省直派出单位和“第一书记”进行通报表扬,山东理工大学获评“表现突出的省直派出单位”,该校司继胜荣膺“第一书记标兵”荣誉称号。全省有50家单位受到通报表扬,其中高校仅有5所;全省表彰20名“第一书记标兵”,其中高校仅有3人。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脱贫队伍
  德州市武城县李家户镇王家户村和耿庄村都是贫困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2012年4月,这两个村里分别来了个陌生人,他们住下以后,一家一家了解村民们的困难与期盼。通过他们发放的联系工作卡,村民们知道这两个热心人是从山东理工大学来的“第一书记”司继胜、辛科。司继胜还总结出了入户调研“十步法”,即适度敲门、大声喊话、礼貌问候、说明来意、表达关心、拉近感情、交流工作、握手感谢、回头致意、挥手“再见”。“十步法”现已被选入山东省《“第一书记”工作案例》,得到广泛推广。
  自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山东理工大学先后分三批选派司继胜、辛科,李雷、房士江,丁桂波、王欣等6名同志,来到李家户镇王家户村和耿庄村任第一轮“第一书记”。三年来,他们圆满完成了帮包村的党建扶贫任务,实现了他们在培训班上作出的郑重承诺:“不改变村后进面貌,单位不脱钩、干部不撤回!”
  2013年“七一”前夕,李雷、房士江组织了庆“七一”表彰晚会,为王家户村、耿庄村评选出的10名优秀共产党员颁发了证书和奖品。“第一书记”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庆“七一”表彰晚会、为党员户挂牌、佩戴党徽、组织党员考察等活动,增强了他们的群众观念,激励他们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过去党员活动开展少,党员的党性意识不高,党支部凝聚力不强。‘第一书记’通过组织活动,使党员的宗旨意识增强了,主动关心村里发展。”耿庄村村支书王恩魁说。
  “当一年后我们离开,三年后学校撤出,怎样保证这些惠民工作继续向前推进呢?”这是6名“第一书记”都在思索的问题。“只有打造一个清廉班子、务实班子、团结班子、创业班子,才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脱贫队伍。”司继胜说。按照“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的要求,“第一书记”逐步建立完善各项制度,确保村级管理的规范运行。同时,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第一书记”带领党员,特别是支部成员加强学习,加强作风建设,使村“两委”在村民中的威信逐步得到提升。
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三年前的帮包村,连一条硬化路、一盏路灯都没有,到处荒草丛生,一下雨就泥泞难行。按照山东理工大学“帮包扶贫”三年规划,“第一书记”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多方筹资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对村“两委”办公场所进行了改造修缮;为两村硬化道路共计5.24千米,并为商贸大道、文化广场、村庄主干道等安装太阳能路灯和普通路灯200余盏;协调省电力公司投入36万元,对两村生活电网进行了升级改造;为两村建造共计近3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按照行业扶贫政策,争取省林业厅专项资金20万元,学校捐赠价值4万元的树苗,用于两村绿化工程;规划论证两村农用电路变压器扩容和线路改造,保证浇地用水用电。
  2014年,精准扶贫成为中央工作重点。这两个村的土地以粮棉种植结构为主,种植结构单一,村集体没有任何经营性收入。看到这些,“第一书记”们思索着:怎样充分借助每年30万元的扶贫款,帮村民脱贫致富呢?
  帮扶的第一年,司继胜发现王家户村北面有一片荒废的洼地,就请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专家教授到现场勘察、规划设计,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占地50余亩的“善水乐园”基本建成。辛科则在耿庄村利用扶贫款为村民买了100多亩核桃苗、240只羊,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第二年,德商高速公路的占地补偿为王家户村集体增加80多万元收入。李雷计划将王家户村近1万平方米的闲置洼地、水沟变成水中养鱼、水下种藕的绿色生态种养殖扶贫项目。房士江在耿庄村开展种植养殖项目,并借助德商高速公路建设调土契机,挖了60余亩鱼塘。第三年,丁桂波、王欣实施生态牛养殖和秋霜梨种植项目,受益贫困户60户。开展了助残致富奔小康项目,根据两村24个残疾人家庭的不同情况,分别确定了种植、养殖、小门市经营等项目。
  “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关键还是发展产业。”李雷说。三年来,共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353万元,其中,学校投入60余万元,争取各类扶贫资金和社会资助290余万元,规划实施了养牛、养羊、养鱼、种植核桃等扶贫项目,几乎涵盖了两村80%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减少贫困户144户、贫困人口399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比重分别下降68.6%和68.1%,帮助新增集体经营性收入30余万元。
  为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李雷在村里重新修葺了文化大院,专门开设了一间农家书屋,里面放着山东理工大学学生、老师以及书店捐助的图书;组织学校音乐学院的学生、外教、留学生等参加农民文化艺术节,举办晚会,为村民表演节目;评选“好儿媳”、“好婆婆”,让“孝德”教育深入人心,王家户村因此被德州市评为“四德工程”建设示范村;组织学校美术学院学生画四德教育宣传漫画,既美化环境又营造了德育氛围。
“学校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第一书记”工作展开后,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都光珍定期听取“第一书记”工作情况汇报,对帮扶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工作要求。分管学校“第一书记”工作的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国华多次主持召开“第一书记”工作推进会,对重点扶贫项目及有关工作进行研讨。
  学校有关部门也全力支持“第一书记”的帮扶工作。三年来,各部门、单位向帮包村捐助树苗、课桌椅、文具、书籍等物品,价值共计5万余元;校医院到帮包村举行义诊活动,免费发放了5000余元的药品;学校先后有20多个单位和部门的党员干部职工到帮包村参加帮扶活动,走访24户结对帮扶困难家庭,为困难家庭发放现金和大米、面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价值4万余元。
  与此同时,淄博市“第一书记”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从2012年4月开始,山东理工大学连续三年分别选派梁家君、毕立祥、吴刚3名处级干部到张店区沣水镇四角方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对四角方村帮包工作。另外两名扶贫干部曹绪亮、张韬,在淄川区太河镇小口头村开展了扶贫工作。如今,第二轮工作已经启动,学校选派的尚志强、卢彦峰、朱玉国3位同志已来到新分配的3个帮包村,他们将在这里帮扶两年。
  “这是一项光荣的使命,意义重大。我们要继续为百姓解难题、办实事,通过我们的工作将党对老百姓的关怀落到实处,用我们扎扎实实的工作托起农民心中的中国梦!”都光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