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小麦返青灌溉的关键时节,禹城市近3万亩试点农田里见不到忙碌的村民——

大数据为春灌“精准制导”

2015-03-3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赵帅 报道   图为禹城市新寨镇温庄灌区春灌现场。
  □记者 张宇鸿 
  通讯员 赵帅 李丽峰 报道
  本报禹城讯 “以前采用传统的浇灌方式,1亩地要3个多小时,既费时又费水。现在只需1人通过电脑控制开关,7亩地一上午就浇完了,还可通过输水管道兑入化肥、农药。”辛寨镇梁庄村村民梁玉金所说的前后变化,缘于去年禹城市实施的精准灌溉项目。一年来,该市共节水120万立方米,节约灌溉开支37万元。
  禹城市年均农业用水量2.6亿立方米,占该市年均总用水量的72%。去年初,该市水务部门与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联合研制出灌区墒情监测及用水计量系统,并在辛寨、房寺2个乡镇35个村试点建设了精准灌溉项目,节水灌溉试点面积达2.9万余亩,亩均用水量从以前的340立方米降为294立方米,全年平均灌溉周期从12天缩为7天,试点区年农业产值也增加7.4%。
  3月25日,在禹城市水务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处,工作人员苑先东用计算机客户端演示了灌区墒情监测及用水计量系统的使用,通过系统可直观掌握土壤墒情和环境信息、渠道过流量、田间配水过程等。
  “若要进行农户灌溉用水量查询,只需输入用户姓名、田块所在渠系,便会自动弹出灌溉面积、时间及用水量等情况。”苑先东介绍。
  “以往田里大水漫灌,渠道水的利用率只有50%左右。如今,灌溉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会根据农作物生长阶段需水量,通过互联网把运算结果传输到灌溉设备,实施精细、标准灌溉。”辛寨镇用水协会温庄分会会长温付兴说。
  据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站长欧阳竹介绍,精准灌溉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即通过土壤墒情探测仪、空气湿度计等测量土地墒情和空气湿度,利用互联网技术把数据传输到水务局控制中心,数据库结合灌溉模型给出合理的灌溉决策,对用户进行科学用水指导,还可以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发布、水量及水费管理、灌溉过程的动态管理。
  为此,该市建设管理中心1处,布设了4个墒情监测点、2处地下水位自动监测点、1个气象监测站,以及416个数据自动监测站;提水泵站和井灌区分别使用“远程水表”和“远程机井刷卡”技术。
  “灌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正全面展开,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改以亩计征水费为按量计征水费,而灌溉量水则是合理使用灌溉水的重要手段。”禹城市水务局局长张广臣认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是实现灌溉量水的基本保障。
  去年,禹城市共投资1123万元,完善农田工程配套设施,投资、规模、效益均创历史新高,而独创的政府、监理、社会“三位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与“中心+协会+用水户”的工程运行管护模式,也为乡村水利建设把好质量关。该市财政还拿出400万元专门用于乡村水利建设奖补,调动乡镇投资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禹城市是全国农业综合水价改革试点县市。如何实现水价虽提但负担不增、用水减少但效益增加,同时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和支持改革的积极性,该市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发动广大农户参与到灌溉管理的制度保障研究中。通过改革明晰农业水权,实现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完善供水终端计量设施,使终端计量供水达到100%,形成合理的农业终端水价机制;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对促进农业节水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用水户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