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往事·发现

·相关链接·

古时祈雨

2015-01-28 作者: 陈巨慧 田原畅 来源: 大众日报
  □ 陈巨慧 田原畅 整理

  水是农业的命脉。在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中,能解决温饱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风调雨顺的基础上,所以,中华民族“水崇拜”情结十分浓烈,而雨就是水崇拜的主要对象之一。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的知识和经验都极为有限,先民们在自然界面前往往表现得软弱无力,只好将希望寄托在“神明护佑”上,所以由水崇拜衍生出来的“祈雨”现象作为其中的重要方面,一直在中国神秘文化中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
  祈雨,又叫求雨,是围绕着农业生产、祈禳丰收的巫术活动。同其他巫术一样,祈雨巫术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中。从日本的原始部落到北美印第安人,从澳洲的土著到俄罗斯的先民,都有过专门的祈雨法师来控制雨水的降落。即使到了近代,一些已进入现代社会的民族中,这种巫术活动仍然存在。
  在古人的意识中,天神(又称天帝、上帝)是世间万物的最高主宰,雨水之事自然也要管,因此,要得到雨水,就要向天神祈求。龙神是古人想象中能够飞天入地的神物,并一直被当作掌管雨水的水神进行崇拜和祭祀。早在3000多年前,关于祀龙祈雨的情况就有明确记载。春秋时,人们已经普遍把龙当作司雨之神进行崇拜,并定期举行祀龙祈雨的仪式,以后又广建龙神庙(或称龙王庙)加以供奉祭祀。雨师即主管雨水的神,是人神化较早的气象水神。古人视其为掌管雨水的大神,需要雨水时就向他祈求,传说中的雨神有屏翳、毕星、赤松子、玄冥、陈天君。与雨神相关的还有对风及风神、云及云神、雷及雷神、虹及虹神、闪电及闪电神的崇拜,因它们与降雨都有一定的关系,故受到先民的崇拜。此外,关公、麻姑等神灵也被一些地方的人们视为祈雨的偶像,河北《南皮县志》载:“遇天旱之时,农民有求雨之举。请关帝或龙王像,设坛三日,舁像铙鼓游行……”山西《榆次县志》载:“凡遇旱请神,两村互为迎送,谓之‘神亲’。或迎龙神,或迎狐大夫,或迎李卫公,或迎麻姑,或迎小大王。祷得雨,则将一庙之神俱请,谓之‘请后神’。”在对诸雨神的崇拜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主宰天地间一切水府的龙神。龙作为司水特别是司雨之神一度登堂入室,成为官方和民间共同祭祀的司水大神。
  在我国,早在殷商年代,祈雨活动就已风行。西周时,祈雨的礼仪日臻完备,国家设有专司祈雨的巫师。周代将雩祭定为雩礼,作为例行的祭典。汉代,“雩礼”在国家祭祀礼制中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东汉以降,随着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建立和发展,两教均以各自的宗教形式积极介入祈雨活动,而朝廷所采用的仍为传统的祈雨方式。唐代随着绘画艺术的长足发展,在沿用前代设土龙祈雨方式的同时,又出现了画龙祈雨法。宋代百姓自己想象创造的掌管河泽云雨之神——“龙王”得到朝廷的认可,每遇较大的旱灾,朝廷便派遣官吏到各大寺庙祈拜“龙王”降雨。直到清代,雩礼仍在举行,官方祈雨一般只采取祭祀形式,另有一些祈雨巫术流行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