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城事

有优势有空间有后劲有环境

跨越发展再造新市中

2015-01-15 作者: 本报记者 申 红 韩伟杰 本报通讯员 朱 振 来源: 大众日报
  舜耕小学正在举办文艺汇演活动。通过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市中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达到81.5%,舜耕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得以输送到其他学校。(资料片)
  作为济南的中心城区,金融、总部、楼宇是市中区的优势产业。经济新常态下,市中区并没有局限在5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而是围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目标方向,遵循“拉开框架、拓展空间,构筑网络、强化支撑,统筹城乡、全域发展”的基本路径,以稳中求进为基调,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项目建设年”为抓手,以六大片区和十大特色园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北部核心区、中部拓展区、南部生态区三大板块建设,为市中区跨越发展夯实基础,攒足后劲。

  □ 本报记者 申 红 韩伟杰 本报通讯员 朱 振

3大优势产业提质增效转型
  去年,市中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82亿元,第三产业的比例占到83.7%。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推动了市中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也为区域经济实现较快增长提供了强力支撑。
  金融、总部、楼宇经济,这些市中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去年得到聚集发展。新引进香港恒生银行济南分行、交银康联保险山东分公司等17家金融机构,全市现有的4家外资银行全部落户市中;壳牌石油公司山东区总部、微软(中国)济南分公司等一批总部型企业相继落户;110余万平方米的高端商务楼宇也为市中区商务商贸扩容增质,提供优质载体。
  济南金融产业园、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海环宇城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十大特色园区的谋划推进,开启了市中区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新格局。全年703个引进项目,再一次展现了市中区的投资吸引力;新增9543户市场主体,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这些都为市中区区域经济发展攒足后劲。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市中区的优势能够继续吗?在市中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比较优势突出、聚集吸引力强的特色产业,努力打造高端化、集群化、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金融、商贸等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发挥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产业集聚优势,努力建设全省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和功能性金融机构集聚地,打造集投资运营服务和政策保障于一体的金融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支持传统商贸企业向体验式购物中心转型,推动全区商贸业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楼宇经济集聚发展,坚持盘活存量与培育增量并举,大力推进现代金融、总部经济等高端产业向楼宇汇聚,不断提高进驻率、注册率和税收贡献率,打造金融楼、外贸楼、科研楼、中介服务楼、现代物流楼,形成一批“特色楼”。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移动终端销售、通信增值业务、游戏开发运营等新业态,大力发展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有效激发内需潜力,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南部山区、玉符河沿岸资源优势,发展以文化休闲、户外拓展、农家食宿、田园采摘为主的旅游观光项目;加快融汇农业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提升石崮都市农业生态园等特色农业园区,扩大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100个重点项目支撑发展
  市中区280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中心城区仅占到50平方公里,向西向南,剩余的2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为市中区的发展蕴藏无限的潜力。
  去年一年,市中区完成拆迁60万平方米,城乡建设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释放。拓展了发展空间,市中区85个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全年开工建设264万平方米,竣工148万平方米,绿地普利中心、润华国际财富中心、融汇文化创意城等项目的建成、推进,为市中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载体支撑。
  突破了发展空间的瓶颈,以项目建设支撑发展,市中区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为区域发展拓空间、创优势、增后劲。今年,市中区加快推进总投资2013亿元、总建筑面积3143万平方米的100个重点项目,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布局和产业布局,全面拉开城市发展大框架。
  在70多平方公里的中部拓展区,市中区以构筑大交通、培植大产业、开发大旅游为目标,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配合做好二环西路南延、二环南路高架、二环东路南延工程,全面启动北康路、南康路和分水岭路建设,为南部新城开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坚持产城融合、产城互动,加速推进兴隆泛旅游综合体、鲁能领秀城、南北康片区、中海国际社区、文庄片区、融汇文化创意城等6个投资过百亿、建筑体量过300万平方米的重大片区项目,同步推进西河绿地新都会、世茂原山首府等在建项目,着力打造职住平衡、产业发达、环境优美的南部生态新城。
  围绕焕发老城区新活力,加快推进老商埠一期、朗城中心等项目建设,高水平规划策划老商埠二期、上新街等片区,以国际视野精心打造金融商务集聚平台,为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提供新的空间。围绕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加快实施四里村、经四纬一等零星棚户区的拆迁改造,完善公共基础设施,让群众充分享受城市建设成果。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南部生态区建设步伐,探索实施村庄迁并整合。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按照连点成线、集中打造的原则,创建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更加注重产业带动,坚持农村社区、产业园区同规划、同建设,强化项目支撑,方便创业就业,逐步实现农村群众居住在社区、就业在园区。
58件民生实事回应群众期待
  改善民生是加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去年,市中区全面完成15大类60件民生实事,制定出台了16项惠民政策。全年投入24.83亿元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占财政支出的68.71%。针对群众反映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不完善、部分困难群众看病难、困难老年人生活保障、残疾人生活救助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市中区在社会保障、就业创业服务、特殊群体救助、困难企业帮扶解困、教育均衡、医疗资源整合等方面强化投入。
  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累计投入4.5亿元,对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地段和关键部位实施全方位综合整治,治理占道经营和马路市场,完善市政配套设施,推进绿色市中建设,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十大行动,使生态环境更加宜居。
  面对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市中区将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上下更大功夫。“始终把人民幸福作为我们的根本追求,优先保障民生投入、优先安排民生项目、优先解决民生问题,全面落实16项惠民政策,大力实施12项民生工程,扎实办好58件民生实事,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过上更好生活。”
  实施大学生就业扶持三年计划,每年为应届高校毕业生开发100个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为各类群体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提高保障救助水平,以低保人员、残疾人、老年人及计生困难家庭等群体为重点,开展大病救助、教育救助、生活救助等专项救助,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坚持教育经费向农村学校倾斜,促进入学机会均等化、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置均衡化和教育质量优质化。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做好省级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全面落实乡村扶贫解困各项政策措施,努力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在城市管理方面,巩固和扩大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提升城乡形象面貌和功能品质。推进城市管理规范化、市政管护精细化、城乡环卫一体化、人居环境生态化,着眼长效常态,实现城乡环境新提升。
优化环境保障持续健康发展
  2014年是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改进政府工作作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市中区打造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将政府工作部门由25个减少为22个,成立区政府项目资金管理中心和济南市中控股有限公司,增强了区级投融资平台自身造血功能。整合办公资源,对全区45处办公场所进行调整优化,启用新政务服务中心,方便了群众和企业办事。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对39个部门的217项审批事项进行清理调整,办事时限压缩了41%,办事环节压缩了7.9%,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清理收回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自有出租房屋2.45万平方米,新建改造为民服务场所30余处,全区新增服务用房300平方米以上的达标社区16个。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离不开好的发展环境,2015年,市中区坚持以法治建设保障发展,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和保障作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实施社会治理,依法履行政府职能,严格规范行政行为,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
  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构建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人才队伍为支撑的社会服务管理新机制。深化平安市中建设,加快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营造公平有序的法治环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四德工程”,深入挖掘厚重的商埠文化资源,塑造独具市中个性魅力的人文精神。依托新政务服务中心,着力营造透明度高、服务质量好、行政成本低的政务服务环境。积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细化服务内容,落实扶持政策,让中小企业切实享受政策红利。充分发挥外来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的作用,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积极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实现就业创业梦想。
  全面深入抓法治,持之以恒改作风。以更有力的措施推进依法行政,严格依据行政权力清单行使职权,全面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努力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快市中政务云平台建设,努力打造“智慧政府”,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