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从“十个全覆盖”到“五美”新乡村,让农村变得和城市一样美——

临淄:乡村文明的“项目化创建”

2015-01-15 作者: 本报记者 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 王立才 崔立来 卫华 来源: 大众日报
  □马景阳 报道   2014年,临淄区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志愿宣讲团深入基层宣讲达1080余场次。
  □本报记者 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 王立才 崔立来 卫华
 
  在乡村文明行动的道路上,淄博市临淄区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建之路:将乡村文明行动“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建设具体化、项目化,不做盆景,营造风景,连片创建,压茬推进,干一件成一件,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的“润泽”。2014年,150多批次、1万多人慕名到临淄参观考察,学习经验。
“五化十覆盖”普惠新农村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敬仲镇西周村,入眼是干净的水泥路面,两排太阳能发电路灯,街边是画着中国梦、齐文化等内容的文化墙……
  “现在的绿化带就是过去堆垃圾的地方。”西周村村民崔向菊回忆说,刚开始搞绿化时,大家都不看好,觉得种上花草树苗不出几天,要么被人拔了,要么没人管理死了。“但出乎意料的是,不但没人搞破坏,家家将门口绿化带当成自家花草侍弄。”
  变化的不仅仅是西周村。全区未列入合村并居计划的370个村居,整建制完成以“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为内容的新农村“五化”工程,全区计划村居95%以上的大街小巷全部完成硬化;所有村居生活垃圾全部实现了日产日清;村居及镇域道路安装LED太阳能路灯10000余盏。
  与此同时,临淄区还相继完成了“耕种管收全包”的“政府代种”服务、农村困难家庭救助、村级事务“五代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视频监控、电钢琴和乒乓球在农村学校、农村文化设施、“网格联系、代办服务”、道德工程建设十个方面的全覆盖,全区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真正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才能设身处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临淄区区长宋振波说,“每一项民生工程,都事先搞好调研、做好论证,合民心、顺民意,具备广泛的民意基础,全部是整建制、全覆盖实施,群众满意,工程顺利。”
“五美”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1月9日,敬仲镇辛路村刚刚完工投用的健身广场上,75岁的崔传信正和几个老伙计健身。半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巨大的垃圾湾,大半个村的垃圾都倒在这里。如今,这里修了广场,配备了各种健身器材,摇身一变成了大家最愿意来的地方。
  村容村貌的巨变带来的是农村风气的巨变。“打牌赌钱的少了,文体活动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创业打工的多了;歪风邪气少了,文明新风多了。”崔传信感慨。
  “十个全覆盖”并没有让惠民的脚步放慢。去年开始,临淄区乡村文明行动再升级,全力打造“风尚美、环境美、人文美、秩序美、创业美”的“五美”新农村,让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再提升。
  去年10月中旬到11月底,仅仅40多天的时间,临淄区443个村居,除一个村因整体搬迁推迟换届外,全部完成换届工作,换届成功率和一次性成功率均实现100%。
  “这正是‘秩序美’新农村的具体体现。”刚刚当选为新一届村委会主任的刘景华认为,“区里推行村级资金、账务、资产、档案、公章‘五代理’制度,村干部和老百姓之间的互相猜疑没有了。”近半个多月,刘景华和村民们已投入920多人次的劳力,整修村内20多处旧院场地,回填路两侧素土7300多平方,修补路沿石勾缝2400多米,喷刷外墙涂料6000多平方。
  前几年实施“耕种管收全包”的“政府代种”服务,让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在凤凰镇林家村,50多位家庭妇女,从曾经的“全职太太”摇身一变成了村头服装厂的职工。“以前想出去打工,地里的活太多,没法脱身。现在政府帮种地,我们在村头工厂每月有2000多元工资,还耽误不了照顾家里。”村民史海英说。
蒲公英效应引领文明乡风
  在齐陵街道北苑村,村民郭金涛把刚刚获得的“好邻居”、“好村民”两个荣誉相框,端端正正摆在了客厅桌子上。“没想到我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这份荣誉真是沉甸甸啊,以后必须做得更好才行,村里老少爷们都看着呢。”
  “好人”是一座标杆,当标杆出现在身边,从柴米油盐中走来,以平凡善举成为“模范”的兄弟姐妹,或者乡里乡亲时,这种感召力量尤为巨大。去年,临淄区以道德工程建设为抓手,在所有村居社区开展了“身边好人评选”,将典型选树的金字塔“塔尖”向“塔基”转变,建设了538个善行义举四德榜、32处主题公园、370个道德讲堂,评选出“好儿女、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好村民”等身边好人14667人。组建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志愿宣讲团先后宣讲1080余场次,受众10万余人,形成了美丽向善文明种子随风飘扬,处处生根的“蒲公英效应”。
  民俗改革也是乡村文明行动触角的延伸。过去一场丧事花费动辄上万元,如今倡导农村红白事风俗改革,一场白公事花个千儿八百元,半天就结束了。以齐都镇为例,47个村全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共有成员236人,三年来,理事会服务喜事1021件,丧事938件,平均每例丧事花费1000多元,遗体火化率达到100%,未发生一起大操大办。
  “农村的巨大变化既最大限度激发了民智、民力,让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欲望和主动性更加强烈,又搭建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舞台。”临淄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苏宏伟说,“改变的是环境,带动的是乡村文明的整体提升。”

■书记点评 民生普惠不做盆景造风景 淄博市委常委、临淄区委书记 毕荣青
  实事求是地讲,过去经济建设多一些,民生建设相对薄弱,尽管做了,也是蜻蜓点水,“点”上工作多一些,在“面”上、普惠上做得还很不到位,欠账较多。与城市比起来,农村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还有差距。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具备了由“点”到“面”推开的基础。现在,临淄区的民生工作就是不做“盆景”,营造“风景”,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的“润泽”。
  事实证明,临淄区在乡村文明建设方面的努力卓有成效。只要我们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真正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时刻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既立足当前,设身处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又着眼长远,轻“显绩”、重“潜绩”,抓基层、打基础,就一定能够凝聚民心,赢得群众信赖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