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文化

深下去,更要“住下去”

——有感于文艺工作者走基层

2014-11-21 作者: 王红军 来源: 大众日报
  □ 王红军
  
  前些天,听到一位曲艺名家感叹说:“现在的交通通讯条件好了,但有的人下基层也‘待不住’了。”他的言外意义就是,如今许多文艺工作者也会走基层采风、演出,但总是停留在敷衍潦草、浅尝辄止的阶段,长此以往,我们的文艺创作只会走上“绝路”。
  一到文艺下乡的时候,我们的观众都会说,艺术家从银幕、荧屏上走到我们中间来,不仅让我们看到他们的真实容颜,还让我们近距离地观赏到了他们的表演,听到了他们的心声。但其实,收获最大的应该是艺术工作者群体,他们深入到基层人民火热的生活中,寻找到了创作的源泉。否则,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和表演都是苍白的、无力的,也不可能长久地留在观众的记忆之中。
  在一个小剧场中,我听戏曲牡丹奖获得者张勇说过一段快板,讲述了大庆工人朱昌虹忍着剧痛,徒手捂住电焊结口英勇牺牲的故事。这个选段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完全没有抖包袱的“笑料”,但在适合讲幽默小段的小剧场演出时,全场观众鸦雀无声,这既有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更多的是作品的真实感人。而这个快板选段,就来自老一辈艺术家深入生活的创作。
  现在,许多人都说艺术创作难,难在哪儿?难就难在我们没有深入人民、深入生活。有网友说:艺术家跟文艺工作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脚是不是真的“走”进了民间,心是不是真的“转”向了群众,手是不是真的从敲键盘“改”为拉百姓手,如是,方可谓之“人民艺术家”。我特别赞同这一种观点,艺术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
  首先,文艺工作者走基层,要真正能“深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会谈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如今,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体验生活很多,也能够跟群众一起劳动、生活,但能否体验到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呢?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讲过一个事例。当年排演吕剧《李二嫂改嫁》的时候,年仅17岁的她到博兴县类似“李二嫂”的刘寡妇家里体验生活,不仅同吃同住同劳动,而且体验到了“寡妇”的内心痛苦。
  郎咸芬说:“一开始,她并不理睬我,就说‘我命苦,不能连累了人家’。但后来,住在一个炕上,盖一床被子,我们逐渐地熟悉了,她就开始给我讲她内心的痛苦,她边流着眼泪讲,我边流着眼泪听……”当今社会条件下,文艺工作者走基层容易,难就难在真正深下去,真正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
  其次,文艺工作者走基层,要真正“住下去”。现在的交通、通讯条件好了,这应该成为多走基层的便利,而不是障碍。现在,有些艺术家的创作,非常浮躁。有的文艺工作者,在几天时间里简单采访几个人,又在几天时间里就能写出作品来;有的艺术家,住在舒服的宾馆里,东拼西凑就能写出“好东西”来,这不能不说是文艺创作的悲哀。
  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表现云南西双版纳傣族风情的著名电影《孔雀公主》,邀请中央音乐学院知名音乐人田联韬作曲。为此,这位音乐家在云南整整待了3年,足迹踏遍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最终创作出与故事情节、动人画面相得益彰的美妙音乐,也使之成为了经典之作。
  当然,3年创作一首歌曲,在今天看来有点夸张。但是,我们的艺术创作需要传承好这种脚踏实地的作风,真正了解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创作出真正感人的文艺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