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观点

公章进博物馆强化改革决心

2014-11-21 作者: 赵洪杰 来源: 大众日报
  □ 赵洪杰

  近日,天津市滨海新区曾经被李克强总理见证封存的那109枚公章,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之前的9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天津考察调研时,对滨海新区的行政审批改革表示赞许。滨海新区成立了全国首个“行政审批局”,将分散在18个不同单位的216项审批职责归并到一个部门,从而由1枚公章取代了109枚公章。那作废的109枚公章,在李克强总理见证下被永久封存。当时,李克强总理在感叹这些公章“不知束缚了多少人”之余,叮嘱“这些公章今天被贴上了封条,就绝不能再打开,再也不能变相给老百姓‘设门槛’”。(11月17日《新京报》)
  从本质上讲,公章就是以前的大印,是权力的象征。不同的是,古代封章是暂时封存,放假了,不办公了,公章歇一歇。现在则是将那些束缚活力的权力,永久推出历史舞台。这些年,公章滥用严重桎梏市场活力,不只是滨海新区独有。
  今年2月地方两会期间,一则有关海南行政审批“长征图”的报道便轰动一时。该图是说一个投资项目从获得土地到办完手续,全程最少需要30多项审批、272个审批日,要盖上百个公章,这些公章可以盖满5页A3纸。这些年审批“门槛”之多,一目了然。
  过去一年多来,国务院已经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有人甚至用“风暴”等字眼来形容这场改革的强度。但简政放权作为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以其“触及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的特性,注定不会轻而易举。
  尤其是,权力下放这么多年,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而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经进行好几轮、好多年了,一如机构精简,来来回回,战果不知辉煌了几回,实质上却是周而复始。因此,收藏公章客观上还会起到吸取教训、时时警醒的作用。
  封存公章容易,彻底封存权力就必须“晒权”。今年国务院在网上公布了60个部门正在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1235项,是中央政府首次统一集中晒“权力清单”。今年9月,我省省级行政审批目录也向社会公布,市县级的将于年底前全部公布。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或许这些公章将会像安徽凤阳小岗村那些村民的血手印一样,人们看到它们,就会想起中国曾经进行过的这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用专程赶到天津接收公章的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的话说,“这些公章是政府简政放权的生动见证,也是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史的重要文物。”
  此时,将公章主动收藏,国家博物馆有先见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