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时政

大沽河治理给广大农村带来了新变化

豹窥一斑看王疃

2014-09-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白 晓 张晓帆
    本报通讯员 徐明月 王洪新

  2012年,大沽河治理全面启动,短短两年时间,就以“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新姿展现在世人面前,真正成为胶东半岛的绿色长廊、生态之脉。
  大沽河治理的最大受益者,就是沿河星罗棋布的乡村和城镇。位于大沽河下游胶州市的胶莱镇王疃社区,短短两年间,就完成了从纯农业社区向现代化宜居美丽新城镇的动人转变,也让我们窥豹一斑地感到大沽河整治后的巨变。
小村夜生活奏起交响曲
  “走,跟爷爷看戏去!”每天吃过晚饭,胶州市胶莱镇王疃社区的王兴刚老人就扛起小板凳,乐呵呵地带着两个小孙子来到村东头的文化广场上。
  8月13日,刚过6点,文化广场上已经聚满了社区居民,小孩子在儿童乐园里玩得不亦乐乎,年轻人打着篮球、羽毛球,大妈们则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一旁的柏油路两边停满了私家车和售卖零食、生活用品的摊位。晚8点整,一阵欢快有力的音乐响起,胶州大秧歌《红绸舞》拉开了帷幕,广场大舞台下面,王兴刚和老友们满脸洋溢着幸福。入夜,这个地处大沽河畔的社区里,音响声、喝彩声、叫卖声连成一片。
  之前,这里可不像现在这么热闹。去年底,社区盘活闲置空地,建起了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社区活动广场,可容纳2000多人同时休闲活动,构建形成10分钟便民服务圈。
  受益于大沽河的治理,胶莱镇把王疃社区“重装推出”,将一处纯农业社区打造成了宜居美丽的新景点。沿大沽河岸边的堤顶路,周边几公里外,包括平度、即墨村庄的村民都会来王疃社区消夏休闲。“走,到王疃玩儿去”成为附近村民的流行语。
  胶莱镇党委书记刘瑛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胶莱镇在王疃社区创办过程中,保留了传统的农村风貌,大力推进大沽河、胶莱河治理和旅游业发展。
八个功能区面面俱到
  王疃社区服务中心设有综合服务区、农机销售维修服务区等八个功能区,投资1000余万元的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5700平方米。
  围绕现代农业生产,社区增设了农机销售维修、农资销售等服务区域,社区服务中心内还设有青岛市首家乡镇级农业科技110服务中心。通过配套设立的12316热线、手机电脑终端,农民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农业政策、科技服务。
  在村东侧的一整片整齐的太阳板下,有一个“小花园”。这就是南王疃村的地埋式太阳能发电污水处理场,投资510万元,是胶州市首家村级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500吨,采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供微动力循环,尾水经过紫外线消毒后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刘瑛说,胶莱镇坚守生态红线、环保底线,才带来了可观的生态红利,昔日“烟波浩渺、云蒸霞蔚”的沽河风光再现,现代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和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人气带动了“财气”转向
  王疃社区原是胶莱镇的一处纯农业社区,村民多以种植蔬菜为生。如今,大沽河聚集了更多人气,社区发展起了现代生态农业,培育了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家庭农场。社区年接待游客8000多人次,年收入80万元以上,带动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热情。
  目前,社区共有冬暖式大棚40座,拱棚108座,联动温室大棚1万平方米,蔬菜种植面积1500余亩。在种植大棚蔬菜的基础上,增加了樱桃、黄金梨等十几种果树品种,收益增加三到五倍。
  “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赚钱,现在,都返乡开小饭馆、超市,当起了小老板。”村民王新刚说。
  村民张居涛在村里开起了农家宴,起名“沽河味道”,古色古香的牌子一挂,大沽河的各种海鲜一上桌,羡煞了不少城里人。村民王玉梅开的小超市的营业额比以前翻了一番,“开着大巴、自驾游的城里人天天都来,生意红火了不少。”
  青岛党校教授于忠珍说,大沽河沿线小城镇受益于大沽河整治,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人气聚集起来后,建起了饭店、宾馆,发展了第三产业,农民的生活有奔头、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