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时政

见证爱情、友情和亲情搭起与世界沟通之桥

青岛国际啤酒节迈向世界一流

2014-09-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白晓 宋弢

  历经16个日夜的狂欢,第24届青岛国际啤酒节于8月31日晚完美谢幕。伴随着24年的成长壮大,青岛国际啤酒节作为青岛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城市客厅,以啤酒为媒架起了青岛与世界沟通合作的桥梁。同时,青岛国际啤酒节特有的节庆文化已成为青岛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深地植根在了岛城人民的生活之中。
啤酒节见证爱情的成长
  8月27日,奥古特啤酒大篷旁的啤酒桶塑像前,一个小女孩正冲着爷爷的镜头摆pose,照完相,小女孩扑向爷爷与奶奶怀里,两位老人满脸的幸福与满足。
  “从第一届到现在,已经24年了,我们年年都来。”老人姓于,家住市南区,他和老伴儿宋女士一届啤酒节也没落下。从1991年的举办场地中山公园,到后来的老啤酒城,再到现在的世纪广场啤酒城,老两口跟随啤酒城的变迁,见证了啤酒节的成长,也实现了他们一起慢慢变老的约定。
  “无论是大篷的建设还是整体布局,都越来越规范了,卫生和绿化也慢慢到位了。”于先生说,在他的印象里,第一届啤酒节场地里稀稀拉拉的啤酒大篷,只能提供40多种啤酒,各种表演也屈指可数,“再看现在,14座大篷,世界各地300多种啤酒供挑选,真是越来越丰盛了”。
  “我们见证了啤酒节成长,啤酒节见证了我们的爱情。”宋女士说,24年前的啤酒节,两人还正值壮年,如今夫妻俩已满头银发,“今后啤酒节依然会如期参加,一届不落,我们期待啤酒节的新变化。”
市民夏日会客厅
  科隆巴赫大篷门前的休息凳上,家住啤酒城附近的崔女士和潘女士边喝着扎啤边唠着家常。两人是多年的老邻居,正好趁啤酒节庆祝一下十几年的深厚情谊。她们还带着各自的亲朋好友一起来到世纪广场啤酒城,共同享受狂欢的喜悦。
  “每年都盼着啤酒节开幕,今年开幕时间比往年晚,还担心了好一阵子,这是青岛人除了春节最大的节庆了。”崔女士参加了十几届啤酒节,她很喜欢啤酒城中的热闹气氛,虽然年过半百,但她还是会跟朋友一起在大篷里看演出,喝上几杯酒,找找年轻时的感觉。
  潘女士指着科隆巴赫大篷说:“我们还有十多个朋友在里边喝酒,每年这个时候,外地的亲戚朋友来到青岛,我们都会带他们到啤酒节来,啤酒节是青岛的标志,不来这儿去哪!每次来都会觉得啤酒节都有新变化,都有新收获!”
  被岛城朋友从北京请来的胡先生第一次参加青岛国际啤酒节。“想要看看是否有报纸上写的那样热闹精彩。来了之后觉得不虚此行,体验之后才知道有多热闹,光看报纸是不够的!”胡先生说:“这里浓缩着青岛的啤酒文化,我要多喝几杯,多逛几个大篷,明年还要带更多的朋友来啤酒节!”
迈向世界一流节庆
  王德枋,原青岛啤酒厂工会主席,曾任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筹委会成员、总策划、现场副总指挥。
  回忆起1991年的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王德枋仍难掩激动:“当时非常难,就是摸索着来。”王德枋说,啤酒厂有几个年轻人在德国杜明斯啤酒学院进修了四五年,而这所学校就在慕尼黑,他们目睹了闻名遐迩的慕尼黑啤酒节,被当地盛况所感染,带回来了一些照片。
  “咱青岛风景优美,还有青岛啤酒,能不能也办个啤酒节?我们就找到了当时的省轻工业厅,没想到他们对这个节日还很感兴趣,但是当时大家心里还没底,就凭几张照片,能搞起来吗?”
  1990年秋,省啤酒工业协会的成员单位领导在莱州啤酒厂开会,其中一项重要议题就是讨论举办啤酒节的可行性。王德枋回忆,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定下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于1991年的六七月份举行,参节厂家以“鲁啤”为主,吸收部分国内知名厂家参加。当时已经50岁的王德枋感觉身上有一股说不出的干劲,连续几个晚上没有睡觉,最后上报的方案和细则有20厘米厚。
  “那么厚的策划方案,说修改了上百次一点也不夸张,连当时每个摊位的报价、大篷如何搭建、游行的路线,都标注得非常清楚。”王德枋说,不久,市政府终于批复同意了申办报告,当时很多设计都流传下来,节徽一直还用着。
  经过24年的成长积淀,青岛国际啤酒节已慢慢从“青岛人的第二个春节”发展为全国的狂欢节庆。本届啤酒节以世纪广场啤酒城为辐射原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啤酒主题活动,营造了“全城欢动”的浓烈节日氛围。来自10多个国家的34个品牌300多种啤酒亮相,参节品牌、参展规模再创新高,实现了“生态”、“智慧”、“文化”节庆,向世界一流节庆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