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一项新技术可开采出8成村下压煤,却未能成功转让一例

成本“卡住”绿色开采通道?

2014-06-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环泽

  6月23日下午,滕州辰龙集团级索煤矿16103采煤工作面,工人们正在开采1992年遗留的煤柱子,与煤柱相邻的等长等宽采煤巷道已经被膏体充填,稳固地支撑着上方岩层。矿长鞠新志告诉记者,这条煤带(煤柱子)有5万吨煤,如果不是采用充填式开采新技术,将来关井时就永远地烂在地下了。
  记者在该矿充填站看到,砖瓦、石头、混凝土块等城市建筑垃圾,以及筛选出来的煤矸石粉碎后,经皮带运送至搅拌机,混和了电厂粉煤灰、水泥、水和添加剂,搅拌成膏体后经高压泵管输送至井下充填。
  据了解,目前村庄等建筑物下采矿,我国通常采用村庄搬迁或者条带开采。村庄整体搬迁费用大,而且群众安土重迁,阻力很大。为此,从2010年开始,级索煤矿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攻关,探索建筑物下膏体充填式开采新技术。
  新技术让级索煤矿可采储量翻了一番多,达到579万吨,改变了被关停的命运,矿山寿命延长了近20年。此外,每年还可消化处理城市建筑垃圾25万吨,解决了城市垃圾无处存放,污染环境等问题。记者实地到位于采空区的村庄,没有发现村民房屋外墙断裂痕迹,矿区工农关系和谐。截至目前,级索煤矿已成功向井下采空区充填膏体15万多立方,复采煤炭20余万吨。
  据介绍,目前,国内充填开采一般采用高水化学材料,成本高,稳定性差。测试显示,充填后压强最高1个兆帕。而级索煤矿膏体充填开采,充填物凝固后压强达到10个兆帕,是煤层的6倍多。鉴于以上技术优势,该技术在2013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山东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认为,浅埋薄煤层条带采空区建筑废弃物膏体条带充填复采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这样一项带有诸多光环的新技术,在推广中却面临着尴尬。
  “省内外前来参观学习的矿山企业不少,但新技术至今还没有成功转让出一例。”鞠新志说,仅同集团旗下的金达煤矿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准备近期实施。
  枣庄市煤炭局的专家告诉记者,我省是煤炭大省,目前,村下压煤25亿吨,占全省可采储量的40%。作为我省主要产煤区的鲁西南地区,60%以上的煤炭资源储量被村庄及建筑物压覆,而且绝大部分是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煤炭。据粗略统计,仅枣庄境内就达6亿吨,通过膏体充填开采至少可回收5亿吨,超过八成,经济效益3000亿元左右。
  “除去自身宣传不够外,当前煤炭价格低位运行,膏体充填开采带来了成本增加。”鞠新志表示,目前,级索煤矿每吨亏损近百元。前两年,煤炭行情好的时候,枣庄市内几家煤矿前来考察,对该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现在煤炭效益下滑,行走在亏损边沿,大家无力推行该技术。“此外,对于绿色开采国家没有鼓励或强制推广措施,煤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怎么便捷、降低成本就怎么开采。”
  “大家只关心煤炭产量和开采成本,根本不考虑是否节约资源,更不用说公益环保了。”一位退下来的老矿长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根本原因还是传统的采煤观念。
  有专家建议,绿色开采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不仅需要国家在财政、税收等环节予以政策支持,还需要对绿色公益开采通过出台硬性规定,予以强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