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春江水暖“民”先知

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红利释放让民企活力充分迸发

2014-06-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赵小菊

  民营经济是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极,民营企业是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经济形势冷热,投资环境好孬,触角最敏锐的莫过于民营企业。伴随着简政放权、“创造国内领先营商环境”系列举措频频出台,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全省民营经济也借势奋起,驶上了发展快车道。
门槛低了、态度好了、跑腿少了
  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投射到市场上最直观的指标是市场主体的数量。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省实有市场主体达427.8万户,其中79.5万户私营企业、322.1万户个体工商户、10.9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类市场主体纳入民营经济统计范畴,总数为412.5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6.4%。
  最关键的是,有创业想法的人越来越多。
  左晓磊,青岛广磊丰信息科技公司的创办者,研究生在读时就有了创业的心思,但是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场地,让他的“创业梦想”始终难以照进现实。2013年,他最终坚定地踏上了创业路,原因在于他感受到了“变化”:创业的门槛不断降低,政府的帮扶越来越实。从确定创业方向,到找办公场所,再到办营业执照,甚至后续的各项问题,相关部门的协助处处显现。
  市场主体的增加幅度,直接反映着创业者对营商环境优劣的判断。据统计,2013年底,我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首次突破400万户,达到412.6万户,同比增长12.1%,比我省前十年市场主体平均增幅高了4.0个百分点。
  “‘门槛低了、态度好了、跑腿少了’,过去几个月办不成的事,现在几天就能办成,全省中小企业的这类普遍反映,直观表现了营商环境的向好。”省中小企业局局长刘新风说。而这种变化,对市场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2013年,全省中小微企业户数达到90万户,比上年增加9万户,为历年来增长最多最快的一年。
以政府“减法”换取市场“加法”
  “改革红利的释放将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走上快车道。”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福一说。
  民营经济的发展,对政策的变化极为敏感。今年3月份是我省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月,当月,企业登记数量激增,而民间资本是投资的主体,全省共登记私营企业2.1万户,同比增长83.9%,占新登记企业的97.4%。
  2013年,全省取消和下放了230项审批事项,投资核准事项减少40%,行政事业性收费由87项缩减为25项,临沂、德州、聊城……全省多个市纷纷争做全省审批最少城市。政府权力的“减法”,换来的是市场活力的“加法”。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于政府更多的从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济南漱玉平民大药房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光霞对于连锁企业每次新设立连锁机构时的繁复手续很是头疼。针对企业的连锁经营,我省已特别明确,除有特殊规定外,需前置审批的,由总部统一申办批准文件,连锁门店凭总部的批准文件申办营业执照。
  “及时和好的政策能有力的指导和促进市场的发展,市场发展了,企业的机会就多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就解决了。”山东鲁维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柳军说。
创新叠加集聚:1+1>2
  在刘新风看来,私营大企业与小微企业形成发展梯队,既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做大、做强,又要有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做多、做活,才是一个合理的布局模式。
  “去年除新增9万户中小企业外,我省还新增了规模以上中小企业1734户,新增大型企业50户。”刘新风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去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量保持全国第一位,税金居全国第二位。”
  “育苗扶壮”靠的是环境的优化,更是创新集聚的活力。
  “创新是小微企业的源泉和生命力,是小微企业发展的首选。”柳军表示。
  “省、市两级认定的‘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企业达到2100多家,平均每个研发中心拥有专利14项以上。”刘新风说,当前努力的方向是培植一批掌握一门或多门专有技术或独门绝活的行业小巨人、小明星,走“专精特新”发展的路子。
  对于发展阶段的中小民营企业而言,以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是一条“1+1>2”的跨越式发展之路。2010年—2013年,省中小企业局会同省财政厅用省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1.5亿元,支持了15个市30个产业集群108个项目,到2013年末,全省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426个,其中过100亿的达到161个,过200亿的达到98个。
  民营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生力军,在形成多元化经济主体、强化市场竞争、增强市场配置资源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高福一看来,实现“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是今后改革推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