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论丛

■学术锋论

方言中的“经济学秘密”

2013-03-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姜 燕 王彬思
  温州的民营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得益于“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三千万”精神,其中“说尽千言万语”就暗含着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话语传播中的“经济学秘密”。
  温州人在走向全国的过程中,其独特的地方语言起到了“微观助力器”的作用。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人力资本,它可以补充和取代其它类型的人力资本,为语言使用者带来一定的投资预期效益。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掌握不同的语言会赋予语言使用者高低不同的经济效益。从全国范围来看,温州方言是一种经济效益比较高的方言;就山东地区而言,胶东方言也具有类似的地位和作用。
温州话成为一种“微观助力器”
  温州特产“鸭舌”在多年前无人问津,因为“舌”的温州话发音和“蚀”相同,“蚀”在温州方言里是“赔钱、亏本”的意思,这在民营企业看来是非常忌讳的。但温州人巧妙地将鸭舌改叫“鸭赚”,同理猪舌也改为“口赚”。改名后的“鸭赚”、“口赚”同北方的“年糕”、“岁岁有鱼”一样,具有了讨口彩的意义,从而一跃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有意思的是,温州人只把能带来经济效益的“舌”改为“赚”,鸡舌牛舌等还叫“舌”。取一些与好运或金钱有关的名称是市场营销的需要,与此相同的还有金瓜(南瓜),糖金杏(糖石榴)等。温州方言在注重细节的温州人那里成了经济的“微观助力器”,其独特的美音美意系统对在商业活动中传递正能量信息助益很大。
  温州人做生意时喜欢说温州方言,这首先源于温州话和普通话体系差异大,普通话难学。其次,经济发达使温州话成为强势语言,很多温州商人不喜欢说普通话。再次,一些生意场合不想让第三方听去机密,难懂的温州话就起到了“保密”的作用。据说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就曾派两个温州人进行步话机通讯联系,日本情报部门根本翻译不了。第四,方言本身会降低征信成本,有助于促成交易,尤其在金融方面作用极大,这可以从温州、潮汕商人内部发达的民间借贷得到印证。温州话和潮汕话比较难被外人模仿,一口方言可以迅速拉近交易双方的心理距离,降低征信等交易成本。
  经济的强势反过来又推动了温州话的扩张。国外一些地方温州话甚至比英语更有用。在意大利普拉托,80%的温州籍企业主占据了华人经济的绝对优势,从而使温州话增值成为当地华人社会的常用语,甚至让外国人都开始学说温州话,普拉托的警察就能用温州话为人指路。山东姑娘肖雅因为会说温州话当起了方言翻译,还创办了温州方言学校为务工者提供平台,这从另一方面也推动了语言产业的发展。
胶东方言的经济价值有待发掘
  全国范围内,这种越是不利于沟通的方言区经济反而越发达的现象并不只温州一处。胶东比鲁西南发达,苏南比苏北发达,粤东比粤西发达,广东比广西发达,闽南比闽北发达。江苏、安徽两省的南北方言分界线就与人均收入分界线高度重合。
  从历史上看,原北方地区的汉族人民为了躲避战乱, 在西晋末年、南北朝和南宋时迁移到相对稳定的南方地区,经过多年开发经营使居住地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北方则实现了民族大融合,因此北方话中搀杂了许多少数民族的语言。再加上北方处于政治中心位置,不太重视商业发展,因此经济、文化等发展逐渐滞后于南方的汉族方言区。方言区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受战争影响更少,这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因。
  和温州相似,从地理位置上看,胶东半岛三面环海,只有西面地接中原,河流多为南北走向,对东西交通极为不利。半岛几近封闭,又位于胶辽官话区的核心地带,方言与其他地区的方言少有接触,较少受到第二方言的感染和冲击,由此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胶东方言是山东方言中最难懂的方言,然而也是乐音最强的方言。胶东方言里保留了很多已经消失了的古汉语语词、发音和词意。有研究者认为,威海方言基本保留了元代官话的样态,含有比较多的儿化韵,威海人说话速度又比较快,因此被认为说话就像唱歌一样,据说京剧里有很多发音与胶东话就比较接近。
  至此,一个略显矛盾的问题出现了:究竟是地域造就了方言并影响了经济,还是地域与方言同时影响了经济?更大的可能是这种影响是相辅相成的。在普通话这个大环境中,许多地方方言不同程度地被同化甚至消亡,温州话却以其独特的美音美意系统为自己开拓了一片天地,被挖掘、继承和保护着,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光发彩,成为众多助力之一。客家人有一句老话“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语”,方言是一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正因如此,方言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微观助力器”。在这一点上,山东地区的方言与经济的关系尚未被发掘和理顺。我们希望借本文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人寻找方言和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联系,挖掘方言的高经济效益,使方言的微观助力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