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论丛

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价值观

2013-03-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秦庆武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前提是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经历了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时代。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登上历史舞台,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巨大飞跃,它展现了人类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能量,把大量的资源转化为供人类消费的产品,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享乐需求。但是,工业文明也带来了巨大的负作用,特别是工业文明初期对资源的无节制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损害,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社会发展不可持续。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人类社会迈上生态文明的新阶段。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首先是要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众所周知,大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春夏秋冬,四季变换,日月星辰按自己的轨迹运行,都是不可改变的。人类对自然要有敬畏感,要尊重她,因为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存在,无法超越自然。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其次是要树立顺应自然的理念。自然界按自身的规律运行,人类不可能改变这些规律。人类只有顺应这些规律而不是抗拒这些规律,才能保证自身的存在。过去那种“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以及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第三是树立保护自然的理念。地球是自然界赐给人类的生存空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人类不去保护这个地球,而是去破坏它,那么就是去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基本上是一个尊重自然,依赖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模式。但进入工业文明后,由于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能力的大大提升,人们开始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人类自身的许多活动对自然界造成了巨大影响,包括对资源地滥采滥用,对环境的污染,对生态系统地损害等等。从中国来看,近30多年从工业化快速发展在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同时,由于发展方式粗放,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因此也出现了矿产资源、水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
  生态文明与人类历史上存在的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既具有相同点,又具有不同点。其相同点在于,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发展观。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在开放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价值观,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力图用整体、协调的原则和机制来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因而其运行的是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演变的生态轨迹。 
  资料表明,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不协调、难循环”等问题,经济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据统计,我国平均综合能耗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左右,污染排放强度是发达国家的8-9倍。我国水泥生产企业平均生产规模不到30万吨,水泥能耗指标比国标水平高40%,粉尘排放率是国际先进水平的83倍。落后产能的比例较高,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中分别占20%、40%、18%左右。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平均施用量达到419.6公斤/公顷,是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1.9倍(国际公认225公斤/公顷),化肥的利用率仅为30%左右。我国农药使用量也高居世界第一,造成了大面积农业环境污染和土地退化。
  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改变我国长期存在的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入、低效率的发展模式,逐步建立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从客观上进行系统地设计。比如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土地这种不可再生资源进行最严格的保护和有效利用,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赖以生存的良田,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建立和完善矿山资源、水资源保护制度,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立集约节约型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环境监管,建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成为全体国民的自觉,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自觉。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今后对领导干部的考核,看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决不仅仅只看地区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还要看各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保护措施和成效、生态效益等绿色指标。这些约束性指标在干部考核中的权重,应该越来越增加,甚至可以一票否决,从而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从而带动全体国民增强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使我们早日跨越工业文明,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