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山东能源 纵深

■企业故事

三通电话辞领导访专家

2013-01-28 作者: 本报通讯员 王俊 本报记者 李振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通讯员 王俊 本报记者 李振

  2010年9月1日,一个来自济南的长途电话打进了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办公室:双方约定,时任山东能源集团筹建办公室副主任的卜昌森一行将于第二天造访,调研煤化工技术。
  9月2日,一通紧急电话打进了山东能源集团位于济南的临时总部。国家部委相关领导计划第二天要从北京来济调研集团筹建情况,需要卜昌森陪同。
  此时,距当年8月3日启动集团筹建仅仅只过了一个月。一个注册资本达100亿元、下辖六个矿业集团的大企业正值组建之初,面临的问题千头万绪,领导班子成员们个个是公务繁忙不得闲。各项工作更是堆积如山:定班子、选人才、规划发展战略、制定企业文化、接待方方面面的来访……
  两头都需要,两头都重要,卜昌森一下陷入到分身乏术的艰难处境。“接待领导吧,正是集团筹建的关键时期,上级领导决不敢怠慢。”同事劝他,不如将技术调研推一推,以后再去也不迟。
  迟疑片刻,卜昌森拿起手中的电话,直接打到了将要来济的领导办公室。请假,请留守公司的其他领导代为接待领导,卜昌森言辞恳切,在电话里征得了领导的同意。
  9月3日,按照原计划,卜昌森率领新矿集团、淄矿集团、枣矿集团一行8人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这次的大连、天津之行也开启了山东能源煤化工产业对外借脑借智之路。
  什么让一个企业领导人敢于顶住行政压力,回绝领导的安排而前去科研院所进行调研?“科技创新,必须与企业同步发展,决不能落后。”卜昌森做了这样的表态。创新二字,在这位多年主政山东煤炭行业的行家眼中分量颇重。
  正是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山东经济总量虽在全国跻身三甲,但宏观经济竞争力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仅居第六位,经济结构竞争力则在10名开外。科技成果不算少,但支撑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却十分紧缺。以创新为核心的关键技术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与此相应的是,在传统产业领域,我省能源行业虽然每年都能取得较多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也有部分专利产品和技术,但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尤其是在煤炭转化、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防治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高承压水等矿井灾害等方面。
  不能让创新再拖了企业发展的后腿。本着这一理念,山东能源集团自筹建起便将创新作为核心内容进行攻关,相继创建了山东省煤矿冲击地压控制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组织申报了博士后工作站,与山东大学联合开展了深部岩体工程与灾害控制实验室的建设;与山东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安煤科院等高校院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启动了采矿工程、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新材料、节能减排、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七大领域共37项科研攻关项目。
  各权属企业也将生产与创新相结合,新矿集团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发改委重大示范项目3项、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16项,科技创新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0多亿元;枣矿集团围绕煤化工产业链条延伸与劣质煤炭改性提质开展科技攻关,在煤焦油深加工、煤制针状焦、中间相沥青等技术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技术成果;淄矿集团研发了矸石运输与分选、充填材料管道带压安全输送和综采充填采煤关键设备、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形成了完整的矸石膏体充填开采成套技术体系;龙矿集团利用海上三维地震探勘技术与煤炭地质信息处理技术首次实现对海域煤炭资源进行精准勘探,在海下采煤、油页岩综合利用等方面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
  记者感言:企业领导人顶住行政压力推进创新需要极大的勇气、魄力和高瞻远瞩的智慧。山东能源集团重视创新从集团筹建之初便奠定了基础,在此后的发展中也将创新作为引领企业的不竭动力,并写进了企业文化。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山东能源正是依靠这种任何时间都不放松创新的精神冲进世界500强,并以此在500强中争先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