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保健

■时令保健

动静巧结合 秋乏得缓解

日期: 2012-10-11      作者: 卢 昱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本报记者 卢 昱

  天凉好个秋。秋季,本应是人体感觉“最舒服”的季节,然而一些人却为何总是感觉疲乏呢?
  据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中医科主任宋鲁成教授介绍,“秋乏”是人体补偿夏季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秋乏会自然消除。但为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最好还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秋乏:身体进入休整期
  告别了酷夏,迎来了秋高气爽的时节,空气通透,天地清明。在省城某公司上班的小苏每天早上却总感觉浑身乏力,恨不能赖床不起;每到下午,更是没精打采,不能保证高效的工作状态。
  据宋鲁成介绍,这都是秋乏的表现。人体在炎夏时节体温因天气燥热而升高,出汗较多,皮肤粘湿,从而使身体的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和神经负担增加,再加上天热睡眠不好,不能较好地调节体能,导致人体过度消耗了能量,失去了较多的“老本”。
  而到了秋季,天气转凉,气温冷暖适中,人体出汗减少,体热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平衡,人体进入到生理休整阶段,心脑血管系统的负担也得到缓解,消化系统功能也日渐正常,肌体也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比如,不少人清晨醒来后仍感到疲乏,这种状况就是“秋乏”。“秋乏”是人体在秋季表现出的“保护性措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运动:秋乏自然消退
  宋鲁成建议,秋季困乏,睡觉不是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而应该适当做一些体育运动,如打打球、做做操等强度不大的有氧运动,当大脑的氧气供应充足时,疲劳和秋乏也就自然消失了。
  宋鲁成还强调,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时节虽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节,但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避免汗出太过,伤阴助燥,避免过量运动,加重心脏负担。
  对于上班族,宋鲁成建议,在疲劳的时候有意识地伸几个懒腰,也会使秋乏得到缓解。伸懒腰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肺挤压,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使更多的氧气充分地供给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还有,可以搓搓自己的脸、颈,用手像梳子梳头一样挠挠自己的头,这些简单易做的小动作同样是缓解秋乏的小诀窍。
  在饮食方面,宋鲁成建议,不能不吃早饭,也不能吃得过饱。早上空腹可能会导致心慌、四肢无力、困倦等症状,而过饱也会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造成人的反应能力下降。秋乏与体液偏酸也有关系,多吃碱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有助于消除疲劳,如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这些食物都能帮助人体克服疲倦。少吃肥腻辛辣,包括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及酒等,从中医上讲这些食品容易加重秋乏对人身体的危害。油腻食物会在体内产生易使人困倦的酸性物质,应少吃。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有利于提神醒脑。
静心:蓄起阳气好过冬
  宋鲁成介绍,从中医角度解释,秋乏是人体内阴阳失衡的表现。人要健康,必须体内阴阳平衡,阴是指血液,阳是指火气等。而秋季气候干燥,会伤到人体津液的正常运行,因此会造成人的阴热不足,阳热旺盛,从而导致人体内阴阳失衡,便出现了身体乏力的状况。秋季静心养好阳气,“休才能得到息,阳气蓄足则冬春健康”。
  中医主张秋季“早起早睡,与鸡俱兴”。早睡可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可舒达阳气,充分的睡眠可以有效祛除秋乏。宋鲁成还介绍,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同时起床时不宜过急,适当赖床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筋骨,唤醒肌体,对预防血栓也有重要意义。
  宋鲁成认为,适当午睡也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对于上班族,尽量午休一会儿,可以保证下午的工作效率。而对于老年人,古代养生家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最好养成午休的好习惯。因为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
  除了要静下来、多补觉,宋鲁成还介绍,“秋乏”状态与人体缺氧有一定关系。因此在室内适合放置一些能吸收二氧化碳等废气的花草,如盆栽柑橘、吊兰、斑马叶橡皮树、文竹和绿萝等。在办公室或者家中常开窗通风,既可以保持空气流通,还能使屋内光明敞亮,在这种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活动,可调动情绪,增强兴奋性,有效缓解秋乏。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