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观点

■画里有话

“鸳鸯刊”凸显职称评定制度缺陷

日期: 2011-10-11      作者: 耿银平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耿银平

  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2011年第7期《医学信息》(中旬刊)杂志出现了“鸳鸯刊”,杂志的名称、期号、封面和封底完全一样,但内容完全不同。记者粗略计算,一期《医学信息》(中旬刊),如果每篇论文收费按600元计,一期刊登380篇,出“鸳鸯刊”的话,纯版面费收入便可达40多万元。
  “鸳鸯刊”看似荒诞,却一点都不奇怪。现在,很多专业技术人员比如教师、医生等,在职称评定中,必须有一定级别的论文发表。可对于绝大多数专业人员来说,发篇论文是很难的,为了评职称,只能造假。于是大量的“山寨刊物”横空出世,给钱就出版,繁荣了“论文经济”,扰乱了出版秩序,更让潜心寂寞的技术能手受到了无情嘲弄。正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所言:“如果按照现在的体制,林巧稚都评不上教授职称,因为她也没发表几篇文章。”
  职称评定已经阻碍学术创造力、学术活力发展,败坏了学术道德。为了评职称,有人疲于奔命,有人拉关系找人情。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54.6%的人赞成取消职称评审;另据调查,54.8%的人表示,职称评审不要行政化色彩太浓。 
  鉴于此,对职称评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是必要的。首先,职称评定不仅是为了评职称,更是为了激活人才的创造性,激励、鼓舞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职称评定制度设计,进而摆脱极端扭曲、自以为是、专制独裁的评价框架。
  第二,为了体现更好的公平性、公正性和科学性,职称评定的条件和框架,不能老是“政府一家言”,而应该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看法,吸纳专家和实际操作中的宝贵经验,注重“草根声音”,建立一套社会和业内都认可的职称评价标准,发挥更积极的功效。
  第三,职称评定更要多注重能力唯上、事实唯上,而不是论文唯上。只要具备相关的业务成绩、工作业绩,就是没有论文发表,也应该得到认同。比如有些老师的课讲得非常好,再比如有些医生的手术几乎达到了艺术化的程度等,他们就应该优先评上高一级职称。
  总之,让能力说话,让业绩说话,远比让论文说话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想当年,年青的徐志摩被胡适评选为北大教授,不就源于这种“实事求是”吗?注重能力崇拜,走出“论文崇拜”,“鸳鸯刊”自然就没了市场。

漫 画/ 唐春成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